
題目:社會團結的概念及其發生機制:西方研究文獻評述
時間:2025年3月7日(周五)上午10:00-11:30
地點:beat365熊知行樓109室
主持人:何曉斌,beat365社科學院基層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辦:beat365社科學院基層社會治理研究中心
主講人:陶林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座嘉賓:
陶林,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先後在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學學士、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涉及社會學理論、博弈論、經濟社會學、實驗社會學等。代表作品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Social Network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北大社會學刊》等期刊上。
講座概要:
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是社會學的基礎性概念之一。但是目前西方學界對于團結的研究卻陷入了某種困境。本研究試圖通過對西方關于團結的研究文獻的評述,澄清團結的概念,并嘗試提出一個思考團結形成問題的基本框架。對于團結的概念,本研究在梳理了四種定義團結的思路——内在定義、行為定義、結構定義和綜合定義——之後,建議把團結界定為行動者内心對于其他的個體或所屬群體的一種情感紐帶。關于團結的形成,通過對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關于團結、群體凝聚力和親密關系的文獻的考察,本研究認為,團結和凝聚力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占主導地位的交換範式和“工具性”原則在理論上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合理的理論視角應把團結性紐帶本身看作是行動者追求的目标之一。由此出發,可以從自我、對象、互動、結構四個方面探讨影響團結形成的主要機制和因素。
歡迎感興趣的老師同學參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