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王勇(社科學院經濟所教授)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議》),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決定》明确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時間表: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總目标是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提出的,既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标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導向。
不同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本次會議提出的十四項重點改革領域,将“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在了首位,新增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其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是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這對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本次會議進一步突出了“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并将“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在了十四類改革任務的首位,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标,足以顯示出其重要意義。我們預計,政府将在以下幾方面着力改革,以實現構建的市場經濟體制的“高水平”:
一是實現“更公平”,即保證不同所有制經濟在未來發展中能夠獲得更加公平的機會。未來将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争、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一方面,繼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聚焦原始創新,推進能源、鐵路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争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改善營商環境,努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重要技術攻關任務,制定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從制度和法律層面保障不同所有制經濟平等競争。
二是實現“更統一”,即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未來将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标準聯通。顯然這需要破除妨礙企業參與市場競争的制度壁壘,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三是實現“更高效”,即争取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生産效能進一步提升。會議指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四是實現“更協同”,既要明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十屆三中全會更強調市場與政府協同發揮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和優勢,更好地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正确定位政府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弱化或取代市場作用,而是彌補市場失靈,防止收入分配過大等,提高政府行為的有效性和政府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