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輿論治理機制 不斷提高輿論主導能力
胡悅(社科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李睿哲(社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生)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提出要求,強調要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輿論反映民心向背,是政治認同反映于公衆言論的“晴雨表”。構建積極健康輿論環境不僅需要及時有效的回應,更要從“治本”的角度出發,堅持目标導向、問題導向健全完善輿論治理機制、不斷提高輿論主導能力。
中國高速發展帶來社會快速變遷,輿論治理需長期面對社會結構分層、社會觀點分化帶來的挑戰。近年來,地域、經濟、文化等因素導緻社會分層分群更加明顯,網絡技術催生的“信息繭房”促使社會觀點固化,公共政策獲得不同群體支持的難度呈現上升趨勢。政府如何做、做得好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相配合的輿論引導便容易遭遇“好心辦壞事、費力不讨好”的輿論窘境。争取公衆對政策的廣泛支持不僅需要保證政策本身的科學性、民主性、可行性,也須構建有效引導公衆達成政策共識的輿論環境及其治理機制。
輿論治理與國家治理總體框架深度融合。國家治理的關鍵在于政治與社會的高度契合,而輿論治理是政策溝通和反饋的重要橋梁,重大治理目标的實現需要不僅需要政府本身具有堅實治理能力,也依賴于正向輿論引導公衆和各治理主體廣泛支持參與。輿論治理不僅要把握主動權,更要把握主導權,在決策、發布、執行、總結全過程促進公衆充分理解相關政策預期實現何種公共利益、如何實現公共利益,以此避免認知差異、信息阻隔等因素造成的理解不足、信任不足,從源頭消除負面輿情的滋生土壤,切實提升輿論主導能力。
應多措并舉提高輿論治理效能。一是加強多元協同,改進政府主導、單向傳播的傳統輿論回應方式,通過建立政府、媒體、公衆良性互動關系形成協同回應機制,構建兼顧多元群體、統合多方觀點的全方位輿論引導模式。二是争取輿論主動,在公共政策決策階段、公布前期前置開展輿情研判、輿論引導工作,通過持續政策解讀、價值引導控制輿論風險敞口,營造有利于政策目标實現的輿論生态。三是注重技術賦能,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轉化,推動循數治理在輿論檢測、分析、預警引用,輔助動态調整輿論引導策略。加強社交媒體平台監管治理,優化傳播算法打破信息隔離,促進主流價值觀念的傳播覆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輿論治理應緊密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健全完善輿論治理機制要落腳于增強輿論主導能力,進而凝聚社會共識、帶動有序公共參與,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長期廣泛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