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系列解讀·八】陳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助力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2024-10-21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助力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陳靖(社科學院社會學系博士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這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一步細化要求。

新質生産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在當今世界,以快速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為特征的時代已然來臨,全球科技創新的活躍程度前所未有。諸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領域,正在深入滲透各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競争甚至政治格局。各國紛紛加大對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投資,力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能夠有效創新并形成具有競争優勢和符合科技發展趨勢的制度,未來更有可能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的主要力量。因此,我國新質生産力是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條件下形成的新型生産力,對應着新型生産關系。

新質生産力帶動産業全面轉型升級,企業通過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不僅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構建智能化生産體系,提高生産效率與産品質量。同時,推行綠色技術改造,着重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創新,助力傳統産業向可持續發展轉型。

如何因地制宜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發展新的生産力,應制定差異化政策、制度和評價體系。發展新的生産力,應尊重發展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在遵循統一要求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特點,形成可操作、可實施的方法。不能簡單地應用單一的制度和機制,而應根據現有地區和行業的産業基礎,在全面審視區位産業優勢的基礎上,遵循不同産業的發展規律和區域布局,為地方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指導和制度支持,實現生産力的精準發展。

促進新質生産力的發展,還需要加強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協作。建立多方參與的利益共同體,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局面,以提升整體創新能力。通過加強技術研發與産業化的結合,鼓勵企業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推動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的完整鍊條。

在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結合地方特色,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規劃。同時,注重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為新興産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要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在新的生産領域中施展才華,以實現人才與産業的深度融合。

最後,積極探索綠色生産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質生産力建設之中。推動清潔生産、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赢,确保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總之,新的生産力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多角度綜合施策,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和社會協作,構建起一個高效、靈活、可持續的現代生産力體系。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