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技術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
張開平(社科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王彤(社科學院博士生)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當今我國面臨的重要時代議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将“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地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重視人民利益的實質民主,不僅強調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參與過程的全環節性,更加關注公衆對社會治理的日常性參與。
數字化是加快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動能,其能夠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參與實踐全鍊條賦能。一方面,數字技術降低了廣泛公衆參與的準入門檻,有助于吸納更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另一方面,數字平台也搭建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參與方式,從而能夠豐富民衆參與場景和參與環節,有助于促進公衆對訴求表達、利益協商、決策咨詢和全過程監督的全流程參與。數字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在人口規模龐大、利益訴求多元的現代化治理場景中促進公衆有序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将訴求轉化為符合公共利益的決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還指出,“要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層協商實踐凸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邏輯。數字技術尤其為基層協商生發出一種新的發展進路和實踐創新形态。數字協商民主作為數字技術推動的創新型民主協商形式能夠有效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參與理念和治理理念,更新民主治理的結構、提升民主治理的效率。基層社會的數字協商蘊含着一種開放、平等、全流程的參與理念。伴随着協商民主理念在中國大地的紮根以及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協商民主的數字化将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向着更加廣泛和深化的方向發展。
通過數字技術将公衆的協商參與作為一種治理資源廣泛地嵌入現代化治理場景是亟待關注的實踐議題。在數字時代着力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和實踐,加強數字技術對國家和社會的雙向賦能賦權,将體現人民作為現代化治理的主體和受益者的價值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