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談小燕:躬耕社會情系民生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追憶李強老師

2024-01-05

躬耕社會情系民生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追憶李強老師

談小燕

(beat365社會學系2014級博士後,現供職于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12月12日,永遠銘記

12月12日,到現在依然希望隻是一場夢。一直擔憂李老師身體,12月基本每天會詢問關于李老師情況。12月12日中午我給鄭老師發信息說我想去醫院看李老師,鄭老師很快回複說:“來吧,要快。”預感不妙,眼淚刷淌下來,一邊囑咐兒子自己在家照顧好自己,一邊抓着衣服往外跑,一邊瑟瑟發抖地給幾位同門電話。最近一個月一直想去醫院看望李老師,但因家人反複生病,怕帶病毒去醫院給李老師添麻煩,主要是以信息問候李老師。李老師最後一次回複我信息是11月20日中午1:32,回想起來那個時候李老師很虛弱了,應該堅持去醫院看看,哪怕遠遠在門口看看也行。叫了輛車迅速趕到病房,看到李老師的那一刻,我手足無措,隻能奮力地喊“李老師加油!李老師加油!”師母說:“小燕,您給李老師定的燕窩李老師才吃一次就吃不了東西了。”那時我真想跪在地上祈禱。約1個小時後,也就是14:19分,李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窗外皚皚白雪,天地同悲,山河嗚咽。我似乎成了最後一個去醫院看李老師的“幸運兒”,而這個“幸運”永遠永遠也不想要。

李老師帶我們認識社會

李老師一直強調要研究社會“真”問題,而真問題來自哪裡?實地調查。最近一周不斷翻開照片集,發現最多的照片就是調研,一幕幕往事曆曆在目。記得進站後不久,李老師就讓我負責龍灣幸福社區課題。之前我沒有獨立承擔過課題,一方面需要跟對方協調,另外一方面還要整體籌劃以及寫作,頓感壓力,但感到是李老師對我的信任,心想不能丢臉,于是硬着頭皮上。有一次課題會彙報後李老師看出我的壓力之感,立即安慰說:“小燕,别着急,慢慢來。”“别着急”也是多年以來李老師囑咐我們的口頭禅。課題過程中李老師要求一定要去試調研,課題會李老師多次指導調研方案、指标設計、權重賦值以及寫作提煉,期間幾次帶領我們去現場調研和交流,我記得最多的一次是29人,一輛大巴車浩浩蕩蕩去武清調研。中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中午我們定的“李先生”快餐,李老師看到後不好意思地抿嘴一笑,說:“你們好好吃,随便點,要吃飽。”我們随之哈哈大笑,歡樂場景至今記憶猶新。正是這次課題經曆大大提升了我獨立完成課題的能力。

在李老師的支持下,我和拓涵、玲玲姐、天任等陸續到深圳、上海、南京、台灣、日本等地學習調研交流,大大打開了我的眼界和視界,也為期間落地清河實驗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底氣。後來陸續參與南京江心洲社區治理、東城區平房物業、成都社區治理、回天地區治理、三台地區治理、雄安新區社區治理等課題調研。每次調研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聽李老師的總結點評,他能快速從一手資料找到問題的根本,如李老師說有些基層社會矛盾如感冒一樣,不用吃藥幹預,多喝水,是完全可以自愈的。我們從深圳、南京調研回來,他立即總結基層治理的三種模式。

2015年1月李老師帶領課題組成員與龍灣集團交流

2019年4月李老師帶領課題組成員在回天地區調研

新清河實驗精神

李老師給我參與新清河實驗的機會是我一輩子的珍貴财富。2014年我博士即将畢業,博導張曉山老師幫我聯系李強老師說我想做他的博士後,李老師毫不猶豫就答應了。當天我将我的博士論文初稿發給李老師,李老師說寫得還不錯,同時讓我先準備一下,社會分層十講該更新了,希望我根據課堂錄音整理新版本。第二天李老師又給我電話,說社會分層先不整理了,要不你參與新清河實驗吧。那時我并不知道老清河實驗是什麼,一開始我雲裡霧裡。電話中李老師介紹新清河實驗的來龍去脈以及他的想法,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現在社會變化很大,我們可以通過社區實驗、社區幹預、社區實踐來認識巨變中的中國社會,來研究解決社區治理問題。”當時就被他的家國情懷和學術追求深深觸動,同時心想李老師那麼忙,幹嘛還要做這樣的“麻煩事”。

十年來,我見證了李老師的使命擔當。李老師說:“一方面新清河實驗要秉承老清河實驗‘為民謀福祉’的情懷,另一方面,要針對新情況做出新設計,發現和解決新的社會問題,探索人口巨型、高密度社會的城鎮化、現代化路徑。”當初,市區相關領導表達李老師的社會治理實驗點可以随意選擇,也有領導推薦了基礎較好的區域或街道,但李老師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情況非常複雜、但又具有典型代表的清河街道。李老師強調,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者之間的協調與平衡的關系是和諧社會、良性運行社會的必要條件。目前社會的力量偏弱,究其原因是活力處于潛在狀态,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出來,激發社會活力有巨大的空間。而社會活力之所以沒有或難以激發出來,很大程度上與組織體制或組織形式有關。社會人數甚多,但社會成員常常處于散落的、孤立的、遊離的狀态,各自獨立活動,很容易形成一盤散沙的局面。所以,新清河實驗着重用創新的體制、機制去挖掘社會資源、社會力量,激發社會活力,動員社會參與。

期間李老師事無巨細、身體力行。初期,他多次去街道苦口婆心跟相關人員交流溝通,以期達成共識。選舉居委會議事委員時,他會一個一個看報名候選人的基本情況,并給出選舉和宣傳方式意見。制定社區協商機制時他會詳細詢問,議題産生、過程決策、誰來實施等等。當我彙報居民自己設計社區logo,并組織多個社區社會組織時,他開心得像個孩子,說:“你看,社會的活力是需要激發的。我們不能假想居民不參與,不給居民參與平台和機會他們怎麼參與呢。”當曆時近兩年的陽光南裡三角地竣工時,他毫不猶豫擠出半天時間參加竣工儀式,并發表講話鼓勵居民繼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當天小區人山人海,有街道領導、物業服務人員、居委會、居民等,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後來講起新清河實驗的時候李老師經常描述當時的場景。當舉辦清河街道人員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時,李老師推掉了學校重要會議到現場講課。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清河實驗課題組與相關治理主體一道,相繼完成了居委會議事委員選舉、協商機制制定、搭建陽光學堂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平台、老舊小區規範停車、社區空間更新、樓門治理、老舊小區改造等等具體社區治理實踐事項。過程中李老師經常提醒:“我們不能代替政府、居委會和居民,要協助各方不斷完善社區協商議事機制,培育社會,要做到如果有一天我們退出了,他們還能自轉。”李老師十分注重培養人,通過新清河實驗,多位博士、碩士完成學位論文,蘇世民學院學生、本科學生等都曾去清河調研并撰寫課程論文。同時李老師也注重國際交流,美國、英國、韓國、日本學者都曾專題交流清河實驗,2016年我們還用英文組了一次稿,向海外介紹清河實驗。

2014年1月李老師在選舉居委會議事委員時講話

2015年10月李老師在清河朱房調研

2016年5月李老師收到陽光社區居民自己設計的logo手提袋後在社區留影

2016年5月李老師參與陽光小區三角地竣工儀式後與部分人員合影

2017年2月李老師參與清河街道首次機關與社區幹部集體專題培訓會

2016年5月李老師為社區志願者頒發證書

2017年2月李老師參與清河實驗之清活工作坊并發表主旨演講

2016年4月李老師帶領本科生及課題組成員在清河陽光社區調研

2017年5月李老師帶領蘇世民學院學生在清河毛紡南社區社區調研

2018年11月李老師在清河毛紡北社區調研

新清河實驗的故事太多太多,這十年耳濡目染李老師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給予我一生探尋基層治理的笃定。現在在北京市委黨校講課,有時候課後學員會說:“談老師,能看出來您對基層是真感情,您是在用感情講課。”往往這個時候我會肯定回答:“是的。”而這個“真感情”,正是來自李老師帶領我們課題組開展新清河實驗以及平時點點滴滴的影響。同時,新清河實驗課題組其他成員也給與我很多潛移默化地影響,尤其是肖林師兄、孟萍師妹,多年來默默無聞,不記個人得失,付出很多。

新清河實驗精神如星星之火照亮更多人,有益于促進首都發展。2022年,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beat365社會學系、北京市委黨校共同組建的北京基層治理研究中心無不受到新清河實驗的影響以及得到李老師大力支持。當我跟李老師彙報想成立基層治理研究中心的時候,李老師說:“我肯定大力支持。中心成立後要多為首都發展出力,多寫内參,多為基層做實事,别做虛了。”7月北京基層治理研究中心舉辦首都基層治理首屆論壇,當時即便李老師身體不太好,還堅持在線上發表了主旨演講,當天提前半個小時早早在線上等候,至今仍感動不已。通過北京基層治理研究中心平台,去年試點30位跨單位跨學科專家紮根首都16區的基層街道社區,通過社會學幹預方式參與基層治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式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北京實踐》教材也即将出版。今年下半年曾經給李老師彙報過,李老師還表揚說:“太好了。”還不斷囑咐以後要堅持出更多成果。

新清河實驗并非一帆風順,期間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乃至是質疑,時不時我會去找李老師“告狀”,李老師通常會很淡定回答:“沒關系的,小燕。别人說啥我們管不了,我們做我們的。”手機裡保存着跟李老師的最後通話錄音的最後一段是:“小燕,清河實驗要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寫到這裡,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李老師說:“新清河實驗既是一個綜合性社會治理實驗,也是一種社會科學社會幹預和社會科學的社區組織管理實驗,還是社會學者的學術研究與社會發展研究相結合的社會參與實驗。”新清河實驗是李老師家國情懷的堅持、堅定與堅守,是社會學中國化的實踐,是經世緻用的追求,是緻力于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發展道路。新清河實驗精神,我們有責任堅守好、傳承好。

李老師對學生的寵愛

李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好,是骨子裡的好,是寵愛甚至是溺愛,記憶中李老師沒有對任何一個學生說過重話、生過氣。李老師的學生有從政的、經商的、做研究的、做教師的,據我所知,無論是誰、無論是否畢業,隻要有困難或有問題找到他,他都會盡全力幫助。更為神奇地是,無論是誰,他都能因人而異指出很好的發展路徑。清晰地記得有一次,他為了保護一個遇到壞人的學生,将學生“藏”起來,自己卻沖在前頭面淡定處理,毫無怨言,隻是淡淡地說:“我們遇到壞人了。”他的寬容、包容一般人無法企及。正是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師門群120多位同門兄弟姐妹,很是團結,有什麼事大家也都争先恐後。

2020年1月元旦師門聚會後合影

2015年1月社科學院新春聯歡會後合影

就在李老師走後的幾天,我陸續接到遠在新疆、海南、台灣的師弟、師妹的電話。遠在新疆的乃仁已向市領導告假獲批,卻因為哈密暴雪航班臨時取消而無法送李老師最後一程哭得泣不成聲,四十歲的七尺男兒淚流滿面地說:“我們與李老師的感情,我們的悲痛别人是不會懂的。”是的,李老師不是我們的父親,卻勝似父親,因為老師切切實實給了我們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愛、慈愛。

永遠懷念、感恩尊敬的李老師!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