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追憶李強老師
萬一
(beat365社會學系2013級碩士、2017級在職博士,現工作于四川省德陽市)
學者大抵可以分為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是尊重事實、嚴謹治學,第二層境界是對研究學問充滿執着和熱愛,第三層境界也是最高境界便是将學術與報效祖國、造福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我心中,李強老師就是典型的最高境界的大學者。
有機會在李強老師門下攻讀碩士、在職博士,有機會接受他10餘年的全方位關心指導,是我一生的巨大幸運與榮耀。從李強老師葬禮返程途中,我的耳邊一直回響起離開校園到地方工作時,他對我的叮囑與鼓勵“既然選擇到西部到基層,就好好幹、大膽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确,每個人的一生都像是在寫一篇“論文”。在我心中,李強老師一直在通過言傳身教為我和師兄弟姐妹以及更廣泛的同學們劃定“論文”方向,主要包括2個方面。
紮根大地,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
李強老師常說“學者對學術的追求,跟名利不相關,而是和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密切相關的”。他是國内社會分層與流動、城鎮化與城市、社會治理等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是最早主持和開展全國性大樣本抽樣調查的社會學家之一,21世紀初提出中國社會“倒丁字型”結構,後根據社會結構變化實際又提出“土字型”結構,為中國社會分層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2013年提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認為城鎮化并不單純是城市建設、發展問題,而更加是人的問題,城鎮化是為人服務的。可以說,探讨中國社會“真”問題貫穿了李強老師的學術生涯。
還記得第一次與李強老師見面,在了解我個人情況以及加入師門的願望後,他問我,為什麼在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後改行讀社會學?我回答,清華的教育和軍隊的鍛煉使我堅定了未來到基層公共部門工作的理想,學習社會學将讓我與理想更近。李強老師略沉思後說:“如果你的學習和工作隻是為了‘當官’,建議慎重考慮。如果你想讀社會學、想到政府工作是為了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為國家和人民服務,我非常歡迎。”到地方工作後,每當經曆困難和迷茫時,我常常回想起這個場景。“紮根大地,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時刻提醒我不忘來路、不改初心。
躬耕大地,真研究問題、真解決問題
李強老師不僅是一位著作等身、具有“文字力量”的學者,更是一位躬耕大地、充滿“實踐力量”的大家。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使用“社會治理”理念和做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部署後,李強老師于2014年啟動“新清河實驗”,以為探索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提供具體的、實證的、新型的社區研究場域的嘗試為目标,深入一線,躬身調研,組織開展了基層組織改革、物業管理、社會組織、社區空間規劃、社區民生等一系列實驗,不僅成為新時期社會治理研究的成功範例,更為社會治理實踐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


2014-2015年深入清河社區調查,開展議事委員選舉,負責起草所有選舉相關材料
我有幸在2014-2015年參與“新清河實驗”,并以此為研究主題撰寫碩士論文。還記得在論文收尾階段,李強老師提出讓我補做一份對40名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問卷調查。因為時間略緊,我“偷懶”請街道幹部幫忙群發群收。李強老師得知情況後,要求我必須重做調研、逐一訪談并當面填寫問卷,理由是不同調研對象對問題的理解和把握标準均有不同,他說“隻有你自己完成的,才叫真研究,才是有底氣的、被問不倒的”。李強老師用柔軟語氣說出來的“硬”話,對我觸動極大,讓我再也不敢道聽途說、浮皮潦草。“躬耕大地,真研究問題、真解決問題”時刻提醒我越是問題多、困難大的時候,越需要撲下身、沉下心。

左10為李強老師,6排右5為作者
人們常說,懷念逝者的最好方式就是謹記他的教誨,延續他未盡的事業。1950-2023年,李強老師的“論文”在學術界、在大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望未來,李強老師指導的一篇篇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真研究問題、真解決問題的“論文”将續寫更加美麗的故事。恩師千古!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