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路領航人——回憶恩師李強教授
甘滿堂
(2000級博士生)
2023年12月初,師門微信群傳來李強老師病重的消息,我想李老師還能挺過這關,我知道李老師2019年就身體不好,帶病生存也是老年生活的常态。誰料道12日中午,微信群内突出傳出鄭路老師發布的信息:李老師病危,大家可到醫院見李老師最後一面。看到此消息,眼框不禁酸楚,遠在京外,隻能托在京的同門去探望。後得知李老師追悼會将于16日舉辦,我們外地師門同學相約15日赴北京,終于在16上午八寶山見到李老師最後一面。
我是李老師在中國人民大學招收的最後一屆博士生,沒有李強老師的接納與指導,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我與李老師結緣于1999年秋季開學,當時我就職的福州大學人文社科系辦有社會學專業,系領導建議我考博要考社會學,不要再考我碩士專業曆史學。恰在此時,我在圖書館讀到李老師著作《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讓我大開眼界,于是就鬥膽給李老師寫信,表達想考其博士生的願望。想不到,很快收到李老師的親筆回信,李老師在信中說,他已經調到beat365工作,2000年将在清華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點名下招收社會學方向博士生,建議我同時報考beat365,以便增加錄取的機會。随信還寄來人大與清華兩校的招生簡章。受此封信鼓勵,我以百倍熱情投入複習迎考中。2000年3月與5月兩次到北京參考博士生入學考試,在人大考試結束後,還有幸到李老師家登門拜訪。2000年6月傳來好消息,我被人民大學錄取為委托培養博士生,脫産學習三年。當時我做夢沒有想到,一次就能考上名校就讀社會學博士生,這是李老師給的機會。當年報考李老師人大博士生的大都也同時報考清華,清華錄取名額有兩個,正是由于分流,我才有機會入讀人大博士生。
在人民大學三年學習期間,李老師的專業課都在清華開課,我也因此與beat365社會學系結緣。李老師上課總是精力充沛,說話精氣神十足,隻闆書幾個關鍵詞,旁征博引講得很多,而且非常深刻,引人思考,同時不乏趣味性,聽李老師上課,就是一種享受。李老師那時候仍住在人大校園内的教工住宅區,往返都騎自行車來回。當時專業課都安排在晚上,下課後,李老師經常和我們一道騎自行車回人大,李老師經常放棄騎車,推着自行車與我們邊走路邊讨論着學術問題,收獲不僅僅課堂上,也在課堂之外。李老師看問題非常深入,概括能力非常強。例如對于當時興起的民工潮,李老師認為農民工問題将長期存在,中國存在三元社會結構。我把聽課體會撰寫成學術論文“城市農民工與轉型時期中國社會三元結構”參加中國社會學會2001年學術年會,意外獲得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我後來從事農民工研究,也是李老師引領的結果。在畢業論文選題,我選擇李老師比較少關注的宗教社會學方向,當時覺得自己跨專業進入社會學研究大門,專業基礎不好,想結合讀碩士時的知識積累,選題福建民間信仰的宗教社會學研究。李老師很支持我的選擇,很是寬容。

2003年畢業論文答辯結束後與評委老師合影
我在讀博期間參加李老師主持的多個社會調查課題,得到很好的社會調查訓練,其中記憶最深刻是2001年春季赴甯夏調查水資源恢複與補償機制問題。李老師派我與何曉斌(人大2000級社會學碩士生,現beat365社會學長聘副教授)去甯夏,在甯夏水利廳的配合下,我們在那邊前後調查近十天,先後到過銀川市、青銅峽市、中甯縣、同心縣。我們帶着課題組事前拟好的調查問卷與訪談提綱,訪問政府水利管理部門、灌溉局、企業,也有村委會與農民等。獨當一面的調查,讓我們收獲多多。我從李老師那裡得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真髓,理論要與實證結合,定量要與定性結合,第一手調查是不可缺少的,深入現場調查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李老師對于學生職業發展都很關照。2005年5月,李老師電話問我,能否承辦beat365與台灣東海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校社會學院系合辦的“兩岸三地高校社會學研讨會”,也方便台灣、香港學者就近參會。我向學院領導彙報後,得到學院與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7月初,兩岸三地高校社會學研讨會在福州大學成功舉辦。我負責整個會務後勤工作,也得到很好的辦會煅練。會議結束時,李老師與景軍、丁學良、邊燕傑、高承恕、黃金陵等大牌教授還應邀為福州大學同學做聯席演講,轟動福州。2007年元月,李老師還應我的邀請,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到福州大學講學,指導學科建設。我後來幾本拙作出版,請李老師寫序指導,李老師都幫助寫序推薦。

2005年兩岸三地高校社會學研讨會代表合影

2005年7月三校社會學教授福州大學聯席演講
李老師大約2010年前後非常關注城鎮化與社區研究,在中國社會學年會上發起城鎮化與社區建設分論壇,其中2013-2015年的分論壇主題都是“城鎮化與城鄉統籌”;從2016年開始,分論壇主題變換為“創新社會治理與基層社區建設”,這時李老師在清華發起著名的“新清河實驗”研究計劃。李老師在發起分論壇時,也讓中南大學李斌、中華女子學院李敏與我等參與承辦,我覺得這是與李老師難得的見面機會,故每屆都以福州大學社會學系名義參與承辦,提交論文,參與研讨。2013、2014年兩屆年會,李老師邀請到其好友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參會。丁學良老師也是學問大家,會上會下,都樂于大家交流,每句話都很深刻,而且丁老師閑談之中也具有國際視野,有利于開拓我們的眼界。李老師參加社會學年會時,盡管有許多繁雜的應酬,但還是抽空到分論壇發言,旁聽論文代表的發言,并給出點評,或做會議總結發言,讓我們參會者受益良多。新清河實驗研究成果是李老師經常與我們分享的話題,該研究不是單純的調查研究,也有社區治理參與,故也是行動研究,或也是一種社區社會工作,體現社會學學科的職業價值。

2017年中國社會學年會分論壇主旨發言

2018年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分論壇合影
2019年學術年會在雲南大學召開,李老師突然破例沒有來參加會議,但有矚托負責會務的李敏要将分論壇辦好。我們由此得知李老師身體不是太好,京外的學術活動他都盡量不參加。2020-2022年三年疫情期間的學術年會分論壇,李老師都做在線上做了主旨發言。2023年學術年會開津南開大學召開,輪到我負責分論壇會務,得以與李老師聯系密切。在拟定分論壇征文選題啟事時,李老師建議要加上“城鎮化進程中的社區治理創新”,這或許是李老師想在會議與大家分享的演講主題。在拟定分論壇議程中,李老師計劃線上發言,但想不到年會正式開幕時,李老師突然住院,不能線上發言。當天李老師還特别打電話給我,特别囑咐要做好韓國首爾大學韓相震教授來分論壇發言接待工作,因為韓教授不會中文,不想這成為我與李老師最後的電話聯系。
李老師對待學生還有很好的傳統,就是一年一度的師門新年元旦聚餐會,邀請在讀的與已畢業但在京工作的碩士博士參加,這也是很好的交流機會,我在人大讀博期間參加過兩屆,印象深刻。中南大學李斌在畢業後也經常特意回北京參加新年師門聚餐會。李斌與我同年考上李老師的博士生,隻不過他在清華,我在人大,我們在畢業後也聯系密切。為增加聆聽李老師教誨的機會,我與李斌相約從2020元月開始,我們每年新年都回北京參加師門聚會。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隻參加2020元旦聚會,以後就是持續3年的疫情,師門聚會也連續3年沒有舉辦。2024年元旦即将到來時,李老師卻永遠離開了我們。2020年元旦聚會也成為我線下最後見到李老師的場合。
李老師一生從教人大、清華兩校,學生無數,對于每個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都很關注,無論是在學期間,還是畢業後。李老師的意外離世,引發學生們無限懷念,大家都懷着感恩的心,回想着與李老師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我也做為其中一員,撰寫短文一篇,聊表懷念。今年剛好博士畢業20年,時感辜負恩師的期望。恩師已逝,精神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