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李為:緬懷社會學家李強先生

2023-12-21

緬懷社會學家李強先生

李為

(京都産業大學經營學部教授)

相遇在北京

我與李強先生的初次相遇是在1993年12月,當時我陪同日本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的學部長(系主任)遠藤惣一教授訪問人民大學。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遠藤教授也是我的碩士導師。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加深與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學術交流。自那時起,李強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我們的學術交流也從未中斷。到了1998年10月,我翻譯了李強先生的論文《中國的政治分層和經濟分層》,并發表在関西學院大學學術期刊《社會學部紀要》通刊第81号上,這也是我翻譯李強先生的第一篇論文。

時間來到1999年的9月21日,我再次随同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的學部長(系主任)髙坂健次教授訪問人民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當時,髙坂教授(日本著名的數理社會學家)已經成為我的博士導師。我記得在正式會談後,李強先生熱情地宴請了我們一行。當時座位上還有鄭杭生老師和周孝正老師,周孝正老師坐在我的左側,而李強先生則坐在我的右側。我印象最深的是為周老師擔任翻譯的經曆,周老師豐富的語言藝術令我目不暇接,幾乎沒有機會去品嘗那一桌豐盛的美食。而在一旁的李強先生默默地笑着,一次又一次地給我的盤子裡夾菜,還一直在勸我吃了再翻譯,先吃吧,菜都涼了……

李強先生(右一)與髙坂健次教授(左一)的會談,筆者擔任翻譯(左二)

2000年是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系成立40周年,學校也迎來建校111周年。此時,李強先生已經轉入beat365重建清華社會學。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正式邀請了李強先生作為嘉賓參加慶典。于2000年11月17日上午,李強先生做了題為“中國的經濟差距(副題: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收入差距)”的演講。我有幸擔任李強先生的同步翻譯,并将演講稿翻譯成日文刊登在《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創立40周年紀念号》(2001年3月15日發行)上。正是因為這次機會,于2001年,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與beat365社會學系正式簽署了學術交流協定。在李強先生擔任beat365社會學系主任的期間,関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和beat365社會學系的學術交流開啟了曆史新篇章。此後,雙方不斷互派學者訪問,促進了中日社會學學術交流。

2000年11月17日演講結束後李強先生(左)回答會場的提問,筆者(右)在翻譯

我的學術導師

在2000年9月,李強先生的專著《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别》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在11月的來訪中,我得到了先生的饋贈。我反複閱讀了兩次,有些篇章閱讀了多次。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先生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深刻刨析,令人敬佩。這本書對中國社會考察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堅持社會學的視角。李強先生直接參與了許多調查,并以大量的經驗社會調查為依據進行分析。在當時,中國學者對社會階層和貧富差距的分析并不鮮見。然而,像李強先生這樣通俗易懂又出色的分析似乎前所未見。他曾在英國學習社會學,與全球學者保持廣泛交流,是中國社會學界最了解西方社會學潮流的人之一。他當時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已屬中國社會學界權威。他對西方社會學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将其應用到看似與中國社會有關的問題上,這一點可從全書各章節中發現。例如相對剝奪理論、精英流動理論、韋伯三元社會階層論、勞動力市場二元論等等。不僅遵循傳統理論,在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地方還獨辟蹊徑,例如政治分層論、腦體倒挂論、二元勞動市場論、四個利益群體論等等。他繼承和創新社會學理論的能力非常超群。每章分析之後都不簡單地結束,有明确的“結論與對策”或“分析與對策”部分,即使沒有也會根據分析大膽提出政策建議。這些建議不會讓人覺得牽強,都有堅實的經驗證據支撐。也就是說,即使不局限在“階層論”框架下,作為經驗科學的社會學研究同現實需求的有機結合,也可作為典範。記得在2002年3月,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内外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下一屆政府必須解決的長期重要課題是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貧富差距和推進政治改革,提出将改善貧富差距作為政策重點。這表明當時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所帶來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社會階層和貧富差距問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将農業勞動者階層排在10個階層的倒數第二名不恰當,将私營企業主階層排在第三名難以接受等等,一度引發廣泛争論。由此可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實現“分析與對策”有機銜接并不容易,但李強先生的觀點至少沒有引起不論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讀者的批評,這充分證明此書論證的說服力。在這一背景下,李強先生的社會學研究顯得更為重要。他的專著《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别》正是站在這一視角,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深入分析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分層問題。他的研究既具有深刻的理論内涵,又貼近社會現實,對于指導中國社會政策和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李強先生專著《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别》書頁已被我翻看的很舊了

在充分理解此書之後,我向李強先生提出想将其翻譯介紹給日本讀者,而李強先生當時就應允了。随後,我通過電話聯系了鹭江出版社的餘麗珍女士,餘女士是個豪爽的人,我們很快就獲得了版權許可。接下來的一年多的時間裡,髙坂教授和我負責監譯,組織了翻譯團隊定期舉行翻譯工作會議。每當遇到關鍵性的問題時,就由我與李強先生溝通,有時候通過電話,有時候通過電子郵件,有時候親自到北京當面請教。就這樣,在李強先生不厭其煩地教誨下,2003年8月我們成功地完成了翻譯工作。我親自設計了封面,該書于2004年2月由日本ハーベスト(Harvest)出版社出版。

《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别》的日文版封面

此書在日本出版後,不久就得到了廣泛關注。2004年3月14日,《日本經濟新聞》刊登了一則短評介紹了此書。這段短評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中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社會階層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沿海内陸、城市富裕階層和貧困階層等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已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書根據大量調查數據,分析了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的曆程和現狀,并提出了應對措施和建議。作者在英國學習社會學,引入了西方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還運用中西方比較的視角,展開了說服力充足的論述。”

2004年3月14日《日本經濟新聞》25頁

良師益友

在2005年11月,《現代中國的流通和社會》一書由日本ミネルヴァ(Minerva)書房出版社出版。此書以大阪學院大學田中道雄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輔助金基盤(B)-2)研究項目的成果為基礎,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我也是研究團隊的成員。李強先生和鄭杭生教授是編著者,紀寶成教授和劉精明教授也參與了投稿,而我負責翻譯了他們的論文。

李強先生的論文題為“關于中國社會富裕階層的思考”。他認為富裕階層應當培養社會責任感,然而在中國大陸,富裕群體的誕生時間還不長,可能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通過逐步積累文化素質,一代一代地發展,到那時,他們的形象可能會有所改變。衆所周知,世界上存在許多大型基金會,但大多是由富裕階層捐贈組建的。如果認為自己的财富僅僅看着就夠了,那實際上,無論是富裕階層還是精英階層,都希望自身的财富能夠延續下去,将這樣的資源傳給後代。然而,所有研究都明确表明,能力無法遺傳,智商也無法遺傳,這些都是已經證實的事實。有研究還顯示:“君子之光,至五世而絕”,也就是說,一個人再有錢,五代之後,他的财産也會無存。人們或許認為财産可以世世代代永遠傳承下去,但這樣的可能性極小。有錢固然好,但反過來說,在中國,所謂“十年寒窗苦”,貧困家庭的子弟讀書成功率極高,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卻容易出現多愁善感的情況。因此,富裕階層在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會認識到自己隻不過是财産的“管家”,于是更加希望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李強先生認為:“富裕階層的品位會逐步提高,他們也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期待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會逐步培養富裕階層的社會責任感,到那時富裕階層的社會形象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現代中國的流通和社會》的日文版封面

此後,該研究項目持續了若幹年。其中,田中教授向李強先生建議推薦beat365社會學系的學者來日本訪問,因為我們的研究經費包含了這一内容。随後,我們接待了劉精明老師、孟蕾老師等多位學者的來訪。李強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國際化的研究視野,積極推動中日社會學界的學術交流。在beat365社會學系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他為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社會學人才,為中國社會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所帶領的清華社會學團隊,在國内外享有盛譽。

李強先生還邀請我們去清華,與社會學系的同仁們進行學術交流。2016年秋,我在清華社會學系作了“關于日本的基層社區治理”的報告;2017年秋,又作了一次“關于東京都的職業構造特征”的報告,但對這次的報告内容,我自己不是特别滿意。原計劃在2020年的秋天再次訪問清華,由于新冠病毒的流行,就擱置了。

2016年秋,我與李強先生在beat365社會學系

與先生在一起的時刻曆曆在目,宛若夜空的星光。除了學術交流,每次他來日本時我都會陪他到處走一走,偶爾也會互相吐槽一下彼此工作中的諸多糟心事,但我的抗壓耐力遠遠不如李強先生。有一次他來日本時,我預定了神戶海邊的飯店,一是因為風景好,二是要和田中教授他們交流,行動起來比較方便。就在那次活動中,記得是一個下午,我們正走在海邊,海風徐徐吹來,先生突然接了一個國内的電話。放下電話後,他對我說,明天必須提前趕回去了,國務院領導有急事要談。當然,我立即就去安排了。但随後我開始反省自己,他那麼繁重的教學工作和清華的行政事務工作,而每次來訪日本,還要給他安排那麼多的演講,把日程排得滿滿的,實在是愧疚。從那以後,我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盡量不安排演講或少安排。每當李強先生來訪時,我都會拿出大部分時間來陪他到處“閑逛”。以至于我到京都産業大學任教後,也從未打破這個規矩。

有一次陪先生去奈良唐招提寺,途中路過奈良街區,遇到大搖大擺地在路邊溜達的鹿群,享受着行人的喂食。我們也買了些鹿食,準備喂它們。沒想到鹿看到我們手裡有食物,就蜂擁而至,先生被鹿包圍着,毛線帽子都被拱歪了。正想着過去解圍,先生卻拿着鹿食,在鹿的前面邊晃動邊說:“謝謝、謝謝、謝謝、、、謝謝!”,鹿呢?就随着先生的手勢上下點頭,就像是在行“謝謝”之禮,這下子可把先生樂壞了,高興得不得了,就像小孩子一樣,純真又樸實。

2016年的初春,我陪同李強先生和夫人張華老師來到了黃檗山寶藏院,把矢野俊行先生介紹了給他們。矢野先生是一位木版印刷工匠,在這裡從事木版印經工作已30餘年了,他的職業生涯将在這裡度過。

黃檗山寶藏院(建于1669年)

黃檗山寶藏院 矢野俊行先生在印刷佛經

這裡沒有高級的佛教藝術品,也沒有豪華的設施和園林,但有全套6956卷佛教各宗派目前使用的經書,均包含在這《一切經》之中。共有6萬塊版木,寬26厘米,長82厘米,厚1.8厘米,四周有3厘米寬的邊。版木材料全部采用叫“吉野櫻”的櫻樹闆材,書體為中國明朝體,就是現在日本廣泛使用的明朝體書體即源自此。1669年有志于印制《一切經》的日本人鐵眼禅師,從萬福寺隐元禅師(明末清初中國高僧)那裡獲得寺地(宇治黃檗山境内),建了藏闆所和印刷所,就是現在的黃檗山寶藏院。《一切經》收錄佛教思想的三藏,即釋迦所說“經”、“律”、“論”,總共6956卷,内容涵蓋精神、天文、人文、醫術、藥學、人道主義等社會各個方面,堪稱佛教百科全書。

李強先生對這些木版印刷興趣濃厚,向矢野先生詢問了許多木版印刷的事情,矢野先生當場演示了印制的工藝過程。交談中得知矢野先生研究過“唯識學”,李強先生露出了微笑,對矢野先生說:“我也讀過唯識學的書籍,知道唯識是大乘佛教的基本觀點,是說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關系而暫時出現的。這些現象僅僅是人認知出來的,心之外沒有事物存在,這叫唯識無境。”矢野先生聽後,高興的好像久逢甘雨遇知音,臨别時他拿出一張印經卷的黃紙讓李強先生題字,李強先生欣然寫下了“上善若水”四個字。我把這四個字的意思翻譯給矢野先生時,他看起來很激動。這體現了李強先生對這位工匠的贊譽,如水的品性一般,澤被萬物而不争名利,寬厚、包容、謙卑的人品。這四個字也映照了李強先生的高尚品德。

黃檗山寶藏院印刷木雕版是按照中國元版(原版)雕刻的

從寶藏院出來,我說我有一位忘年交的朋友,就住在附近,我們去他家喝杯茶吧。于是我們到了瑞光院。瑞光院是中國高僧即非如一禅師于1665年建的,也曾是他的住所。即非禅師和日本黃檗宗開山祖隐元禅師,還有木庵禅師在日本被稱為黃檗三筆。即非禅師和木庵禅師是隐元禅師的高徒,随隐元禅師東渡扶桑,他們都是中國人,在這裡開創了黃檗宗(禅宗)。黃檗三筆也被稱為“隐・木・即”,代表隐元的德行、木庵的道行、即非的禅修。萬福寺是高僧隐元隆琦建于1661年,廟宇建築和伽藍都是中國明朝的建築樣式,世界僅此保存完好,如今仍沿用中文梵音來誦經。

當下的瑞光院是萬福寺第61代住持岡田亘令長老的住宅,他曾把自己用過的禅杖贈與我,上刻六字篆書“靜是想,動是行”,也是他诠釋的禅那。岡田長老2014年12月(享年73歲)去世後,現在是久美子夫人在打理瑞光院。已經年近八十的久美子夫人,每天早上4點起床,打掃廟堂,還要開車去别院打掃。由于我事先并沒有打招呼,當我把李強先生和張華老師介紹給她時,她慌慌張張地對我說,沒換衣服是不是失禮啦?我說沒關系,我們是來讨杯茶喝的。我們喝着茶,她開始向李強先生和張老師介紹房間裡的挂畫和屏風上畫着的直原玉青的作品;随後又指着庭園說:“這個庭院叫玉青苑,是庭園工匠平岡嗣雄的作品,因為岡田長老對平岡嗣雄說了一句你喜歡怎麼修建就怎麼修建吧,結果呢,就不斷地往裡加錢,大大超出了預算……“,說完了就哈哈笑了起來。

在瑞光院雖是短暫的邂逅,讓我看到了李強先生和張老師愉悅的笑容。後來,過了不多久,我收到一個大大的郵件,是李強先生和張老師寄的。裡面有一件玫瑰紫紅的女式羊毛衣,是先生和張老師讓我轉贈給久美子夫人的,表達對她叨擾的謝意。久美子夫人高興得向左鄰右舍炫耀,這是中國beat365李強教授和夫人送的,次年的新年元旦她又穿上了。

瑞光院(建于1665年)

三十載的交往,我始終懷揣着對李強先生的崇敬之情。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學者,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每次相逢,他的深邃眼神中透露出對學問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陪伴他走過日本的街角,感受他對日本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在茶餘飯後,與他共同品味的歲月中,我深刻體驗到他的博學和豁達。那一次次的學術交流,不僅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更是一次次心靈的對話。

然而,12月12日的噩耗讓我心情沉重,聽到李強先生的離世,宛如星空中一顆明亮的星辰隕落。他的學識淵博,為中日學術交流貢獻巨大。我黯然失色,如喪良友。

在人生的旅途中,李強先生猶如明月般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他的離去讓我深感時光匆匆,人生無常。回想起與他的點點滴滴,仿佛明月當空,清輝滿地。在這悠長的歲月裡,我們共同探讨了學問,分享了人生,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如今,他雖已離世,但那如水的品性和博大的胸懷将永遠留存在心間。

天下幾人學先生,明月來投黃檗山。李強先生,如同明月一般,散發着智慧的光輝,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途。他的學識淵博如山,但他的心胸卻如海一般遼闊。在這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他留下了寶貴的足迹,他的學術貢獻将永遠激勵着我們前行。

或許,明月終将隐沒在夜幕之中,但李強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将永遠在我們心中閃耀。他的離去是一次學術界的巨大失落,但他的影響将延續千秋。願我們繼承他的學術衣缽,傳承他的學術精神,繼續在學問的海洋中追尋真理,讓明月的光輝照亮前行的路程。

謹以此文深切悼念李強先生,合掌緻敬。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