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張小勁:學源鄉土,情懷社群

2023-12-17

學源鄉土,情懷社群

張小勁 

(beat365政治學系教授)

連日的陰霾天氣,連發的大雪預警,使已獲知糟糕消息的人們心情更加沉重。守在病床旁的親屬和學生們心存僥幸,盡力捕捉着任何一絲可能逆轉的迹象,更多的好友同事笃信好起來的傳言。然而,12日上午的病危通知砰然擊碎了所有人全部的希望,衆多同事和往日學生從四面八方趕來醫院,下午2時19分,beat365社會學教授李強先生停止了呼吸。一則不足80字的簡短消息瞬間引爆了無數微信群的哀傷。此前一天,大批讀者剛剛讀過他在《人民日報》第九版學術專欄呼籲加強基層治理研究的文章,此刻卻瞿然發現那竟是李強教授的絕筆,最後的學術遺言。

李強,這是當代中國最為常見的名字,上至政界頂流高官下至小商小販小哥,同姓同名者衆多,蓋因這是父母以最直接的方式對新生兒寄予期待的名字。在學術圈子裡,李強先生卻由人大的前綴換為清華的限定,後來又被昵稱尊稱為“強爺”,因而有别于其他同名者。作為一位治學嚴謹的社會學家,李強不僅以深研社會為已任,而且以其自身的社會存在為對象,試圖從中透視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浪潮以及大潮轉折之下家族、家庭和個人的微觀演化,因而留下了許多深具價值的回憶文字和難得的時代索引。

按照李強的說法,其父原籍吉林,家境尚可,少年就學,中學畢業後為求躲避日趨緊張起來的東北局勢而隻身來到北平,但随即爆發的九.一八事件使其無法獲得家庭的資助,也難返故鄉,不得不以家教謀生并以餘力自學,最終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物理系。專業教育加之個人的努力,使其先成為北大教師,後為重工業部和冶金部的高級工程師。其母出身家境優渥的文人大家庭。外祖父為考古學、古文字和古董收藏界之一代名家于省吾先生。作為家中長女,李強母親幫助照料衆多弟妹的生活起居,并在外祖父就任吉林大學教授後負責照料外祖母。李強曾多次談到過從小學到初中二年級在大家庭生活中的有趣細節。

由于父輩祖輩的耳濡目染,李強早早就将自己定位于讀書人,按部就班地念書聽課學習。但1963年從寬街小學考入著名的北京四中之後,李強卻突然發現這是一個“能人”紮堆的小地方,更是一個尚未走出生活物資極度匮乏但政治狂熱開始快速騰升的大時代,同學中既有談吐激昂、出入高調的高幹子弟,又有熟讀大學數理化教材的高知兒女,知文好讀的李強無疑對标了專心求學的路徑,甚至直到文革爆發、身邊多是紅衛兵戰隊的司令和隊長之時,仍甘守“逍遙派”的站位;其中既有自認出身“不紅”的有意選擇,又有癡迷于制作無線電收音機的興趣使然,盡管免費遊曆的沖動曾帶來結伴外出“大串聯”的快樂,但慘烈的抄家打人和武鬥打架更多引起的卻是震驚和厭惡。這一時期的學校生活觀察日後都成了李強治學研究的背景闆之一。

上山下鄉的高潮中,剛過18歲又45天的李強乘火車離開北京,曆經三個晝夜的颠簸後來到了黑龍江的虎林。這裡離次年出名的珍寶島隻有七十裡,李強和四中同學被編入準軍事化的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三師二十團獨立三連,開始了既要上山伐木自蓋住房,又要下田耕作自種自養,農忙時連軸轉農閑時軍事訓練的生活。但他當時絕沒有料到竟然在這裡度過了十年青春,由于冶金部五七幹校先遷雲南再遷河南,他與父親竟然暌違九年一面未見。

 二

在因鄧公斷評為“三個不滿意”而叫停上山下鄉運動之後的回城大潮中,李強回到了北京,并“幸運地”當上了32路公共汽車的售票員。每日車過中國人民大學,再次激發對知識的長久期盼,李強參加了1978年的大學考試,入讀有人民大學“專業名最長”之稱的科學社會主義系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專業,本科畢業後又考取科社專業研究生。但是,尋書而苦讀的慣習使他在外文圖書展上偶然與社會學相遇。于是他從本科畢業論文到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中悄然完成了專業的轉換,遠主義而近學科、崇科學,開始從外文經典自學社會學。碩士畢業時又毛遂自薦地找到著名的社會學家鄭杭生,入職成立不久的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開啟了四十年社會學專業生涯。學習“主義”的經曆使他很快選擇了社會學主流脈絡的階級分層、貧富差别和人口流動研究,“科學”的追求使他自學掌握并首倡量化研究和問卷調查,改革開放的現實進程則使他關注社會變遷、城市治理和基層治理的研究。

覺悟既早而用力甚巨,李強教授成為新時期中國社會學學科的重要奠基者,是社會分層與流動、城鎮化與城市研究、社會治理等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強調一手資料為基礎的實證研究,堅持社會學應該探讨中國社會“真”問題,學術研究要真正服務人民群衆,是國内最早主持和開展全國性大樣本抽樣調查的社會學家之一。21世紀初,在結合數據分析和客觀全面經驗觀察的基礎上,他提出中國社會“倒丁字型”結構以及後來的“土字型”社會結構,為中國社會分層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2013年,他首倡“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認為城鎮化決非是物質面向的發展,更是人的問題,城鎮化是為人服務的。2014年,他又率衆啟動“新清河實驗”,深入調研一線,統籌研用一體,開創了基層社會治理研究的新思路與新路徑。

在當代中國學者群體中,李強的學科意識和學術組織能力尤為突出,他參與主持複建創建多個學科建制的業績堪與他的社會學成就等量齊觀。他是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創始人之一并長期擔任系主任職務,1993年又創建了國内第一家規範化學術型的社會調查機構;1999年又糾集一幹好友轉進清華,使老清華名聲顯赫的社會學系得以複建,并出任系主任逾十年之久;2003年擔任人文beat365院長,該院幾乎包括清華大多數文科系所,任内主持了國際關系學系的建立、心理學系的複建以及政治學系的重組,還曾多年兼任經濟學所的所長。可以說,清華文科的再度振興與他的付出關聯至深,清華社會科學主流學科的發展與他的努力不可分割。2018年清華設立文科資深教授教席時,他不出意料地成為衆望所歸的最佳人選之一。

繁雜的行政事務和繁重的教研工作,并未絲毫改變李強的處世為人。同事、領導和青年後學都公認他待人誠懇謙和,處事公允平和,但他的微笑裡閃爍着銳利的目光,因而平和中有決斷,謙和中有籲求,長期共事必予人以至強且韌的印象。但在面對學生、課堂開講之時,他往往又顯露出慷慨激揚的另一面。講課從來立不沾座,聲音清亮高亢,縱然歲月催迫而體力漸衰;與弟子交談則至細至密,滔滔不絕,無論是遠程在線還是席坐當面。

也許是長期的劬勞,導緻本科時有“小鋼炮”綽号的李強在近十多年裡身體漸漸虛弱易病,但他仍然奔忙如昔,甚而曾昏厥于講台;後來又患上了罕見的血液病,久治難愈;新冠疫情期間更感染病毒,險遭不測。積勞積疾至于當下,便是曾經頑強的生命在大雪摧城之際戛然而止,留下哀聲一片。至今回想起來,推崇科學理性的李強卻似乎早有預備,在最後的日程裡記錄下與學生弟子的促膝長談,與同事好友的囑托交待,稍有餘力則仍謀劃不止寫作不休。在去世前一天,他仍有文章發表,再之前十天,仍有論文問世。學術與他的生命早已融為一體。

因此,李強先生必将永生在他的文字、他的學說以及他手創的機構建制傳統之中。大江流日夜,衆心悲未央,亘古不絕、遙入淵海的學術長河将永遠承載着他的思想之舟。

草于1214大雪紛飛之夜,定稿于1215大風襲窗之際。

感謝衆多同事和友人的支持和指教。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