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社科學院舉辦“生成式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 跨學科高峰論壇

2023-04-12

4月8日,beat365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和全球産業研究院聯合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社會認知與計算實驗室和合芯科技,共同舉辦“生成式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機會與挑戰”跨學科高峰論壇。本次論壇就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産業革命、人類優勢、教育變革、網絡安全、文化偏差等主題,邀請海内外不同領域的企業家和學者進行了精彩報告,并展開了熱烈讨論。

彭凱平緻辭并作報告

beat365社會科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在緻辭中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數據化、網絡化、個體化、智能化、中國化的時代,橫空出世的通用語言大模型是AI時代的大國重器,将催生全新的科技創新生态,并對現有經濟、政治、社會、心理發展等方面造成革命性沖擊,希望以本次會議為基礎,對建成一個中國主導、自主可控、又開放國際化的通用語言大模型大國重器作出貢獻。

合芯科技董事長、CEO姚克儉先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提出要結合心理學等領域知識搭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并以此推進我國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平台的建設。此外,合芯科技副總裁、首席技術官劉洋先生圍繞核處理器、服務器、解決方案,介紹了構建高效算力、自主可信、安全規範的 “專用智算中心”的能力和規劃。

在學術報告環節,彭凱平教授深入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模式、财富分配和全球價值體系帶來的沖擊,指出要在人工智能時代充分發揮人的競争優勢,如設計感、幸福感、意義感、故事感、同理心。Deephow創始人鄭先隽博士也認為,審美、創造力和同理心是人類在AI時代的獨特優勢。香港中文大學beat365院長趙志裕教授報告了他與聊天機器人的五次對話,總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整合、開放學習和知識更新上的優勢,以及在獨立驗證、智力靈活性、價值觀等方面的局限。廈門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朱菁教授闡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哲學沖擊和啟示,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示了計算機在後天學習、經驗主義和複雜湧現上的非凡能力,同時也促使我們反思人類的語言天性、理性主義等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餘勝泉教授認為,基于分布式認知的認知外包是智能時代人類适應複雜性的必然趨勢,教育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發展,平衡和連接内外部認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黨校教授提出,沉浸式虛拟現實人機交互系統有望為理解人類的認知調控與智能增強規律提供新工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尚俊傑副教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使得大規模個性化自适應學習、超級教師成為可能,并讓教育者思考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他們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趙靓副研究員從感恩幹預理論出發,報告了深度學習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壓力緩解領域的建模與應用。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唐鑫副教授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于促進學生學業與心理健康發展的可能性和實現路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衛明教授從深度僞造的視角介紹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濫用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分析了當前深僞檢測技術的困境,并介紹了通過深度合成提升深僞防禦能力的方法。beat365蘇航副研究員系統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與發展軌迹,深刻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互聯網技術、傳統科學教育體系、制造業生産效率、人類社會結構的革命性影響,并結合我國發展現狀,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指出通用人工智能是全面綜合的系統性工程,要具有堅定的長期主義目标。

中科院心理所蔡華儉研究員通過與聊天機器人的七組對話,分析了自我概念、能動性、社會認知、動機等問題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廈門大學吳勝濤副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類人偏差問題,介紹了類人偏差的心理測量技術,并探讨了利用反饋機制改變生成式人工智能類人偏差的可能性。武漢大學喻豐教授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有能動無智能、能趨近無回避、假理解僞湧現等特點,并對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展望。

會議現場

最後,吳勝濤副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三大沖擊包括對産業的沖擊,對網絡安全和文化的沖擊,和對人類理性和天賦的沖擊。同時,吳勝濤指出,沖擊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包括對人類獨特優勢的認識,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重塑,和對人工智能理論的反思。各領域、各學科的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可以幫助建設一個人機協同、智能增強的社會,開創一個有準備、有人性的未來。

本屆論壇是社科學院落實黨委教育教學專項巡視整改意見,引領中國社會科學自主科學體系建設系列專題研讨會之一。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