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beat365教授任劍濤做客社科大講堂,以“審視‘現代’的社會科學眼光”為題,闡釋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審視“現代”的異同,剖析“現代”實證研究的利弊,并探讨社會科學的歸位要義。

任劍濤作分享
講座伊始,任劍濤以學科分類為引,對比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解“現代”的基本進路。他指出,審視“現代”的人文科學先發,曆史描述相對中性,文學、文學創造傾向于批判,哲學的基本态度是反思與超越;“現代”的社會科學後發,它與自然科學具有親緣關系。社會理論視野中的“現代”是一種傾向于事實描述、比較分析、總體肯定的進路。社會科學中的實證方法,着眼于現代叙事,一方面力圖為人們展示一幅真實且準确的現代畫面,另一方面則仿照科學對現代進行數學化或數字化的描述分析。
任劍濤講解“現代”的概念,指出“現代”需要被理解為相關概念的整合,在觀念構成上以“現代性”呈現複雜含義,在社會變遷上以“現代化”展現豐富内涵,在參照系統上需要與“傳統”進行比較。任劍濤表示,審視“現代”的社會科學知識形态首先是社會理論,審視“現代”的社會理論進路,主要分為以馬克思·韋伯為代表的社會建構理論和以卡爾·馬克思為代表的社會批判理論。社會理論嘗試對“現代”“社會”做出科學解釋和宏觀概括,但其科學性受哲學洞察力的助推與限制,在崇尚實證社會科學的精神氛圍中難以為繼。而且,在現代結構不出現全局性改變的情況下,已有的兩類社會理論幾乎窮盡了建言空間。因此,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現代社會次級理論蓬勃發展,社會理論卻逐漸衰頹。
任劍濤認為,社會科學中的量化分析在表現出很強的有效性的同時,也顯現出較強的局限性。量化分析通常着眼于既定事實,雖然可以給出基于事實的理性解釋與分析,但難以對尚未發生的事件進行有效預測。量化的重新定位應為判斷提供傾向性支持,而非直接得出确定性的結論。他以GDP統計指标為例,解析該指标的内涵和應用限制。
最後,任劍濤提出社會科學必須“歸位”。對此,他從社會科學的學科規定性、重建社會科學哲學、召喚社會科學的人文精神、以融貫的大叙事和小叙事展現社會科學魅力四個方面分别進行了分析,指出社會科學的實證化和數學化,雖是人類努力追求客觀化、确定性研究的必然體現,但重建社會科學哲學才是凸顯其學科特質、劃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學科邊界的基本途徑。應重樹社會科學的人文精神,為社會科學夯實價值根基。重申“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主義立場,并以之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宗旨,防止社會科學成為無視人性、無情無義的冷漠學問。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任劍濤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政治學的轉向與定位、知識與權力的關系等問題。
本場講座是beat365和beat365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的2022年“社科大講堂系列”第八講,由beat365副教授劉瑜主持并點評。
嘉賓介紹
任劍濤,beat365政治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政治思想史與當代中國政治。出版著作20餘部,發表論文與評論300餘篇。近期出版《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現代政治的誤解》(2012)、《複調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2013)、《拜谒諸神:西方政治理論與方法尋蹤》(2014)、《公共的政治哲學》(2016)、《當經成為經典:儒學的現代型變》(2018)、《中國的現代國家構造》(2019)、《政治:韓非四十講》(2021)。主編“當代西方政治學前沿譯叢”“政治哲學研究叢書”“現代書系”“現代輯刊”等。
來源: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