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拾·事 | 陳霓虹做客社科大講堂剖析“腦與認知”

2022-12-05

12月1日下午,beat365心理學系副教授、beat365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霓虹做客社科大講堂,以“腦與認知”為題,在線上為200餘名師生闡述認知心理學與腦科學基礎研究問題和前沿成果,講解視知覺的複雜性及其中蘊含的注意、學習和記憶等高級認知成分的神經機制。

20221201-陳霓虹做客社科大講堂,剖析認知心理學與腦科學研究前沿-張茜-主講人陳霓虹.png

陳霓虹主講

講座伊始,陳霓虹介紹人腦中視覺加工區域,通過三個反例講解視知覺的困難與原因以及場景對知覺的影響。陳霓虹表示,“擁擠效應”指人們對周邊視野存在感知瓶頸,“特征綁定”指當視覺物體具有多個視覺特征時可能會發生錯誤綁定,“非注意視盲”指人們對視覺物體很難做到一覽無餘。一方面,視覺系統無法像照相機一樣将所有東西都清楚呈現;視網膜成像需要反推真實世界,反向解不唯一會帶來視覺困難。另一方面,視網膜投影提供的信息不一定與知覺一緻,知覺不等于感覺成分的簡單加和,比如似動問題。

陳霓虹講解視知覺的短時程适應問題,提出視知覺系統對外界環境的反映體現出“适應”與“後效”特點。“适應”指外界刺激持續呈現時,人們知覺系統産生變化并在該刺激消失後的一段時間依然存在,“适應”導緻“後效”,即對随後呈現的刺激的知覺偏差,比如當人眼适應紅色後,看白牆會出現綠色的知覺。陳霓虹從心理物理學角度講解構建物理量和人類心理量之間的關系和測量方法,結合視皮層神經元編碼規律和計算模型解釋後效的腦機制和意識的神經基礎。

陳霓虹認為,知覺能力可由短期和中長期經驗習得,在視覺關鍵期的腦系統發育高度依賴于環境。而在成年個體中,視覺系統具有高度的功能模塊化特性,腦區神經元活動仍可根據訓練任務作出局部調節,以支持行為進步。通過知覺學習可以發現其可塑性,當前人類腦認知研究手段已經非常成熟,如腦成像和神經調控、多維信号和連接分析、心理物理學都是有效方法。這些方法證明了通過知覺學習,成年後知覺系統同樣可以被經驗重塑。

最後,陳霓虹講解注意與意識的神經機制問題,提出注意與意識涉及大腦皮層與丘腦環路的共同參與。其中,心理物理學是理解腦與認知的基石,并以顔色匹配實驗為例講解顔色知覺的三原色理論。從心-物-腦三者關系闡述心理物理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有機聯系,理解行為及其背後的神經機制。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陳霓虹回答了師生們提出的關于聽覺皮層加工、默認網絡與正念冥想、盲人腦成像技術等問題。本場講座是由beat365和beat365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的2022年“社科大講堂系列”第九講。

嘉賓簡介:

陳霓虹,beat365社科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beat365仲英青年學者。本科和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現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系視覺與計算實驗室博士後、Research Scientist。主要利用心理物理學、腦成像技術(fMRI)、神經調控技術(TMS)、眼動和計算模型探索視覺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覺、學習和注意等), 在知覺學習、皮層可塑性和視覺加工的神經機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

來源:清華新聞網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