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拾·師 | 劉江永: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

2022-12-27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公布100位第十三批首都市民學習之星名單,beat365教授劉江永榜上有名。自2003年進入清華任教以來,劉江永潛心從事國家安全理論和日本方向的研究。迄今為止,他單獨及合作著書40餘部,發表論文及時評文章500餘篇。到beat365以來,他的研究成果屢獲獎項,其中包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三次(其中一次集體合作)、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中組部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一部專著入選國家社科文庫,一部專著入選教育部社科文庫,他還榮獲beat365防疫期間在線教學優秀教師獎。如今,劉江永仍筆耕不辍,他說“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

2021年7月9日,劉江永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暨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beat365獲獎教師座談會上發言

“求學之路雖坎坷,卻磨練了我的意志”

劉江永出生于一個革命軍人家庭。在兵荒馬亂的舊中國,家境貧寒的父母沒有讀書機會,連小學都未畢業。因此,他們總是鼓勵孩子努力學習。

回望漫漫求學之路,劉江永反複提到“坎坷”二字。剛上小學時,他因父母工作調動轉過三次學校。“每換一個新環境,連課本都不一樣,很沒自信。”劉江永笑着回憶道,“直到小學二年級學習成績都不好,還淘氣好動,徹底輸在了起跑線上。”

幸運的是,他在小學時遇到了幾位好老師:年輕的王老師曾經帶領同學們去人民大會堂觀看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後來王老師選擇到新疆支教,這種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着劉江永。另一位是教數學的闫老師,她因班裡學生搞惡作劇險些被絆倒,卻采取了溫和寬容的态度,令劉江永肅然起敬。在闫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劉江永開始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他在數學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之後,闫老師親手繪制了一副火箭升空的獎狀,表揚他的學習像火箭一樣突飛猛進。這使幼小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對不起老師們的付出。”

雷鋒、焦裕祿的先進事迹深深影響着少年時期的劉江永。他學習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小學四年級便開始自學《毛澤東選集》中的許多篇章,如《反對自由主義》《反對本本主義》《矛盾論》《實踐論》。他學習優秀縣委書記焦裕祿的事迹後,針對自己在作業和考試中出現的錯誤,認識到應該像焦裕祿治理沙丘那樣,以追風沙的精神找到産生錯誤的根源,以免重犯。這篇學習感想發表在《中國少年報》上,在全國少兒讀者中産生了廣泛影響。就這樣,劉江永從一名學習落後的學生逐漸成長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并從小學三年級起擔任全校大隊學習委員。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16歲的劉江永來到黑龍江湯原縣的生産建設兵團屯墾戍邊,不久又調到荒無人煙的蘿北縣,在松花江邊開荒建點。他在冰天雪地裡一幹就是6年,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學習。

在求知欲最強的時期,劉江永卻面臨着學習資源匮乏的窘境,無法接受系統的教育培養,這反而激發了他抓緊時間認真讀書的勁頭。熄燈前的業餘時間、出差的路途中,都是他看書學習的好時機。他對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書籍十分珍視,對文史哲方面的圖書更是愛不釋手,一次借到一套《紅樓夢》,他便利用出差時間一口氣讀完。1972年9月,劉江永聽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消息,便利用回北京探親的機會買了北京大學出版的日本語教材,嘗試自學日語。

在書中暢遊,他享受着難得的快樂。學習資源少,他就反複精讀毛選中的《矛盾論》和《實踐論》,并聯系生活和工作實際認真撰寫讀書筆記。不僅如此,到黑龍江兵團後,他在救火、救人現場總是沖在前面,曾被評選為團、師和兵團的學習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先進代表。1971年3月20日,劉江永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産黨黨員。

2021年7月1日,劉江永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1975年,當時的中國尚未正式恢複高考,上級傳來北京外國語大學(原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招生消息,在全團3萬多青年隻有兩個推薦名額。此前,劉江永作為連隊的幹部已連續幾年将推薦名額讓給别人。這年他22歲,面臨着外語專業招生的最後年齡限制。他非常渴望有上大學的機會,而這次在群衆評議過程中,他和本單位的另外一名同事都被推舉出來。于是,他們共同參加了最後一輪投票表決。結果他和另外那位同事都把票投給了對方,最終僅憑借一票優勢,劉江永被确定參加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面試。就這樣,他順利通過面試,獲得了上大學的寶貴機會,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我要留下自己的足迹”

1975年,重回日思夜想的校園,劉江永倍加珍惜,決心“絕不辜負推薦自己上大學的兵團戰友”。他像上滿發條一樣動力十足,從早上6點至晚上11點,除了吃飯和鍛煉時間以外,劉江永每天要學習12至14個小時。除了日語專業外,漢語、哲學、國際關系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以及第二門外語英語的學習,他都沒落下。在校期間,劉江永還作為長跑隊長堅持體育鍛煉,曾獲得全校1500米中長跑比賽第一名,鍛煉了體魄和意志品質。

大學畢業後,劉江永被分配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為把在黑龍江失去的6年學習時間補回來,别人每天工作8小時,他堅持工作12小時以上。因單位工作安排,直到工作7年後,他才有機會參加全國的碩士研究生考試。他表示,“作為共産黨員,隻要組織有需要,我就踏實工作,一旦組織給了考研的機會,我就加倍珍惜,絕不辜負。”1985年9月,劉江永考取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生,他繼續和時間賽跑,隻用了一年半時間就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了15門課程的學習,并撰寫出碩士論文《試論我們所處的時代》。

1987年4月,獲得碩士學位的劉江永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在從事研究的同時攻讀博士學位。那段時間,劉江永如同圖書“搬運工”,每周到學校都要将書滿滿地塞進書包,乘地鐵回到住處後苦讀,不到一年背爛了一個書包。在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的嚴格要求下,他每周完成3000字的日文論文提交給導師,再将上次導師修改好的文章重新謄清。如此堅持近一年,他的博士論文已完成約13萬字。

就在此時,單位傳來消息,要求劉江永回國工作。不得已之下,他中斷了攻讀博士的過程。但是,劉江永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在他心裡,學習從來不隻是為了拿學位、得獎勵、評職稱,而是獲得真才實學,能實實在在地解決國家和人民面臨的難題。他在早稻田大學的博士論文雖沒寫完,但其中部分内容獲得了日本的國際征文獎。1988年5月他回國工作,不久就被破格聘為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被聘為研究員(正教授),擔任研究室主任。

其後,他曾到澳大利亞、美國訪學,雖然時間不長,但收獲很大。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三個月的時間裡,他幾乎每天都是研究所最早來、最晚走的那一個。在回國前去機場的前一刻,他還在對着電腦屏幕敲鍵盤,完成他人生中第一篇3萬字的英文論文,該文後來作為該研究所的Working Paper發表。在哈佛大學,他用日文和英文撰寫了小論文《中國的日本研究》發表在研究通訊上。他總是力求在走過的每個學術機構都留下自己科研的足迹。他說:“人生百年不過36500天,非常短暫。我因為曲折的經曆又耽誤了不少時間,所以一旦有機會我就要奮起直追,在有限的生命長度中不斷拓寬生命的寬度,争取多活出幾個人生。”

“研究要以問題為導向,急國家和人民之所急”

2003年,劉江永應邀到清華任教,一方面他喜歡清華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嚴謹科學的治學氛圍,在這裡他可以繼續潛心國家安全理論和日本方向的研究;另一方面,清華大咖雲集、各學科繁榮發展,他想在這裡和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溝通、思想碰撞,力求突破更多當前國家、社會急需解決的難點問題。

劉江永在beat365期間獲得的部分榮譽證書

在求學之路上,劉江永獲得博士學位的經曆也頗為曲折。2003年,他作為教授可以在beat365擔任博士生導師,但是他卻選擇了首先圓自己的博士夢。根據beat365相關規定,他以同等學力博士的身份在教課的同時繼續學習,隻用一年時間便完成了約30萬字的博士論文,2005年順利通過答辯并榮獲beat365優秀論文二等獎,時隔17年,劉江永終于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學術專著《中國與日本:變化中的“政冷經熱”關系》,于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近20年來,劉江永一直在清華講授《國家安全概論》《日本研究》《國際戰略分析》《日本政治經濟外交》等課程。他通過聯系實際學習古今中外的國家安全思想,于2004年撰文提出“可持續安全”概念,強調“重視綜合安全,提倡合作安全,謀求共同安全,争取持久安全”。2016年,他在beat365出版社出版《可持續安全論》,為我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新安全觀”提供了具有原創性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他于2006年提出中國的地緣戰略理論“海陸和合論”,對共建“一帶一路”産生着積極作用。

在劉江永看來,研究選題要貼近人民、國家和人類社會的實際需求并具有前瞻性,努力為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服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就開始着手釣魚島歸屬問題的資料搜集。“當年雖然我們同日本擱置了相關的争議,但它遲早會成為中日關系的一個症結。”劉江永感慨道,“作為一名中國的研究者,我有責任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從證據鍊到法理,證明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經過近40年的研究積累和文獻考據,劉江永于2016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專著《釣魚島列島歸屬考:事實與法理》,獲得海峽兩岸學界高度評價,榮獲202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在一些同行眼中,劉江永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他作為一名國際關系領域的專家學者,偏偏要去長期從事沙塵暴、霧霾防治問題的研究。但劉江永不以為然,6年的兵團生活不僅鍛煉了他的身體和意志,更讓他養成向大地和實踐學習的習慣。他不僅是善于交叉學科研究的學者,也是工作現場的實幹家。街邊的垃圾桶、陽台外的天空、校園的下水道……天地之間,無一不是劉江永的科研場所。多年來,他一直通過大量觀察法,就防治中國北方沙塵暴和霧霾做業餘研究。

根據劉江永的建議,清華校園裡的下水道重修後,路面不再積水

為從根本上治理霧霾,他經過考察提出了“順天通地治理霧霾”和“吸塵防澇城市建設”等調研報告。為确保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的藍天,他又建議中國氣象局從2021年秋天起加強北方地區人工增雨雪,具體措施得到認可并落實。為防治發生城市洪水、内澇和每逢南風便給北京帶來的霧霾,他向相關部門提交改造雨水下水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反饋和肯定。

新冠疫情發生後,他全力投入在線教育與研究,并發表《可持續安全與全球防疫規則》一文,提出從共同防疫、綜合防疫、合作防疫三方面構建全球可持續防疫規則。他培養的學生中,有人本科在校期間便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有人已經成長為高級外交官或研究人員,作為國家相關事業的棟梁發揮着重要作用。

如今,劉江永雖已退休,但仍在繼續授課,同時指導多名碩士留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每年平均在國内核心期刊發表三篇論文,完成一兩項部委交辦的研究課題,參與10多場國内外線上研讨會,并受beat365書院黨委委托承擔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實際工作量反而增加了,他笑稱“自己的第二份工作才剛剛開始”。在劉江永心中,過去的成績從來不是學習路上的句号,很多問題還需要繼續深入學習研究,他以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诠釋着“學然後知不足,學習永遠在路上”的深刻内涵。

來源:清華新聞網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