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beat365成立十周年之際,百年清華政治學系論壇“中國式現代化與政治學的使命”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甲所舉辦。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beat365、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新華文摘》雜志社、《中國行政管理》雜志社等20多位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讨會,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與曆史使命等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讨。

張小勁、楊雪冬、談火生、孟天廣主持
開幕式由beat365政治學系主任楊雪冬教授主持,并簡要介紹了研讨會舉辦的初衷。beat365政治學系教授張小勁緻開場歡迎辭。張小勁教授對參加本次研讨會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并以“時代化、中國化”為關鍵詞,回顧和概括了中國政治發展、社會科學研究與清華政治學系的發展曆程,提出政治學的中國化、時代化是學科發展的内在邏輯,是中國政治學人必須面對和承擔的曆史使命。會議共分為“百年政治學的發展與裂變”“新時代政治學研究議程的設定與拓展”“在學科間互動中躍升”三個專題,分别由楊雪冬,政治學系副主任、副教授談火生和beat365副院長、副教授孟天廣主持。

“百年政治學的發展與裂變”專題讨論
“百年政治學的發展與裂變”專題,主要從曆史的角度回顧中國政治學的百年發展和來路。何增科教授提出政治學在中國的健康發展需要政治學人具有科學精神的内在自覺,努力形成平等交流、共同發展的科學家共同體。景躍進教授提出政治學研究既需要尊重現實,也需要具有内在的精神批判性,處理和平衡好政治學與研究對象的關系。時和興教授堅決反對學科發展中的曆史虛無主義,并提出了“實踐政治學”重要概念去建構中國特色的政治學。楊陽教授提出政治學的中國化需要立足于現代化背景和堅持現代基本價值,充分借助傳統政治知識,在理論建構中更加注重中國經驗,形成世界政治學譜系中的中國政治學。馬寶成教授提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内容,并從學科屬性和學科研究的角度闡釋了國家安全對政治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李俊清教授分享了中國作為現代多民族國家的曆史演變與現實挑戰,闡釋了民族與國家、多元與一體的内在張力。

“新時代政治學研究議程的設定與拓展”專題讨論
“新時代政治學研究議程的設定與拓展”專題,主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探讨政治學議程的重新設定和未來方向。任劍濤教授提出現實政治對當前政治學議程設置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不應該用國家議題代替政治學一般議題,應尊重政治學研究議程設置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戴長征教授認為學科發展面臨着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和對話世界政治學的雙重壓力,需提煉中國傳統文化和反思西方理論。褚松燕教授肯定了政治學人基于中國實踐的主動探索和學術自覺,提出應該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研究契機形成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建構的學術之風。高級編輯胡元梓重點從組織、價值觀、制度、方法和目标五個方面強調中國共産黨和政府現代化的方向。呂傑教授分享了美國政治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立足于美國本國研究,提出應該真正理解中國政治運行的微觀邏輯,系統地在中國本土研究的基礎上提升對政治學核心概念和理論的研究。何豔玲教授認為研究議程的實踐性和自主性是學科生存發展與理論繁榮的重要前提,并提出中國治理中穩态機制的發現是政治學理論繁榮的切入口。王洛忠教授認為未來政治學研究議程路徑的拓展,需要立足中國實踐原生性問題,利用大數據方法倒逼政治學研究範式改革,構建有門檻的政治學學術共同體。

“在學科互動上中躍升”專題讨論
“在學科互動上中躍升”專題,主要從學科交叉和融合角度展望政治學邁向未來的實現路徑。荊學民教授分享了政治傳播學在政治學的發展與挑戰,提出應該将政治傳播研究納入新的政治學,并從中國實踐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研究。解亞紅研究員從政治與行政的學科交叉、東西方文化底蘊的差異出發,認為隻有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核心和不足,才能更加全面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态。柴寶勇教授提出政治學未來議題需要有世界視野和實踐理性,需要思考政治學在新興交叉學科中的貢獻。袁振龍研究員認為跨學科交叉互動為政治學研究提供多元面相,推動研究範式創新以深入理解政治實踐。于曉虹副教授通過法政治學的曆史、知識和實踐分享了交叉學科研究的意義,提出從類型化的角度去理解交叉學科産生的概念和知識。張開平副教授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說明數字信息技術如何重塑政治學一般理論,分享了科技變革下傳播技術和傳播範圍的變化對國家間關系的影響。

研讨會現場
楊雪冬作會議總結,認為政治學人心存國之大者、思考國家命運是當然的使命,更要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加強學科建設,提升學科能力和學術自主性,吸引、培養和凝聚更多優秀人才,提升政治學的整體力量,這樣才能真正承擔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學理資源的使命。

專家學者合影
供稿:政治學系 撰稿:趙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