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清華文科的緣分
蔡曙山
來清華22年了,往事曆曆在目。講幾件與清華文科發展有關的往事。時間還得從新世紀的第一年公元2000年說起……
也是靜極思動,動極思靜之故吧,新世紀的第一年,我忽然動了念頭,想離開我服務已經10年的中宣部全國社科規劃辦,到大學去。
到哪裡去呢?當然是北大或者清華。據我當時的學術背景和行政工作經曆,去這兩個學校應該都沒有問題,因為那時我已經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國内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1-8 在最高黨媒《人民日報》發表有影響的社科管理論文,[9] 并出版了有影響的學術專著《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10] 當時我的職務是中宣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規劃處負責人,參加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制定,負責組織每年社科基金項目的評審工作。
去北大還是清華?這時我的博士生導師、終生的師友、中國著名邏輯學家、中國邏輯學會會長周禮全先生對我說:去清華。
周先生自己就是清華人,他的導師、學術泰鬥、著名邏輯學家和哲學家金嶽霖先生也是清華人,[11] 因此周先生對清華有極深的感情。師命難違,于是我決定去清華,并向清華發出我的申請。接到我的郵件的是時任beat365人文學院哲學系主任的萬俊人教授。說來奇巧,俊人教授當時也在物色邏輯學科帶頭人,據說國内已有多人報名,畢竟是清華,何愁無人?同是“楚才”的萬教授求教于同鄉周禮全先生,周先生答曰:當然是蔡曙山。因此,我的“投名狀”馬上就被受理了,并且可能已經“上達天聽”。因為電話聯系我的,竟然是beat365主管文科的黨委副書記、beat365人文社科學院院長胡顯章教授。胡老師先約我面談,他平易近人,眼界高遠,談吐自如,令人如沐春風。第二步胡老師讓我發一個簡曆成果清單給他。看了清單以後,胡老師以清華嚴謹的作風對我說,請我把成果的原件拿來給他們看一看。據說有人質疑,蔡曙山在中宣部做的是行政管理工作,怎麼可能寫出那麼多高水平的論文,甚至出版了專著,成果甚至超過清華的教授?懷疑有理。某天下午我去了,成果原件裝了滿滿一箱。接待我的除了胡顯章教授,還有人文學院副院長李強教授、哲學系主任萬俊人教授等幾人。打開箱子一看,他們全都滿意地笑了。這樣,我來到了beat365,任beat365文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beat365文科建設處處長,學術戶口落在人文社科學院哲學系和科技哲學所,前者後來劃歸人文學院,後者劃歸社科學院。因為原來就有教授職稱,來清華學術職稱定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我與清華文科和社科學院的緣分由此開始。
我在清華20多年的工作,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前一段以文科處的科研管理和學科建設工作為主,後一段以自己負責的beat365的認知科學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為主,兩段工作内容上有所交叉,但條理很清晰。作為beat365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這項本職工作則貫穿于我在清華的全過程。由于篇幅所限,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工作就不涉及了,本文隻講文科處的管理工作和建設beat365認知科學兩件事。
一、清華學堂:文科處的難忘往事
進了清華,我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清華的這段經曆竟然與清華的曆史發生了關聯,這個關節點就是清華學堂,它是beat365科研院和文科處最早的辦公地點。
清華學堂是beat365的前身,也是beat365地理中心的一座建築,清華學堂就是beat365的前身——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這是一座美侖美奂的建築,空間無比高大,二樓清一色原木地闆。整橦樓不論外觀還是内在,都給人一種十分厚重的曆史感。清華學堂位于二校門北側,二校門就是早期beat365的校園邊界,新中國成立後,beat365才擴展為現在的範圍。
1. 清華文科背景
在beat365的前五年,我的主要工作是擔任文科處長,辦公地點在清華學堂二樓,處長辦公室在二樓朝南的第二間,早八晚五,上行政班。每天走進清華學堂時,心裡浮現當年胡适們參加留美考試後,在樓前挑燈看榜的印象,有一種曆久彌新的曆史感。我的辦公室從上班到下班,從不關門,院長和教授們可以随時到辦公室找我辦事或談話。
beat365的理工科由校長領導,文科則由黨委書記領導,我對此非常認同,當時覺得這種分工簡直就是清華“又紅又專”精神的體現!我與曆任黨委書記、文科領導小組組長都相處很好,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
那時的校長是王大中院士,書記是賀美英教授。我與王校長的工作往來下文再說,現在先說我們文科處的頂頭上司賀美英書記。
我與賀美英書記可以算得上是兩代人的情誼。賀美英老師(我來清華時,胡顯章老師告訴我,beat365不稱職務,都叫老師,說這是清華的文化)是北大教授賀麟先生的女公子,賀麟先生是北大哲學系教授,著名的黑格爾專家。對我們這些哲學人來說,那就是泰山北鬥。賀先生和我的博士生導師周先生年青時是同事和好友,周先生告訴我說兩家人曾經是鄰居,兩家的孩子從小一起長大。我第一次見到賀美英老師就自報家門,說我是周禮全先生的學生呀。賀老師聽了非常高興,忙問周先生可好?一下子我就覺得和賀老師特别親近,本來賀老師就平易近人,沒有架子,走在清華校園裡就像一位普通老師。聽說有一次賀老師在校園裡騎自行車竟然被一位學生撞倒在地上,旁邊的老師趕忙上前把賀老師扶起來,學生卻早已揚長而去。聽了這個故事,我當時覺得心理酸酸的,清華的學生大概真的以為他們是天之驕子,在校園橫沖直撞,撞倒老師也不管。這樣的事情我後來也遇到過,隻有歎氣。不過這個故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賀老師平易近人,師德高尚。
清華文科這個名稱我到清華時感到陌生。因為我在全國社科規劃辦公室工作時,曾經參與讨論過“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其他學科的總稱應該是什麼”這個問題。當時我們提出的答案有兩個:文人社會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前者完整的稱呼其實應該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這個稱呼是符合國際學科規範的,教育部社科司應用這個稱呼,他們所設立的基金項目就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後者強調哲學高于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指導地位。後經領導審定,采用“哲學社會科學”這個名稱,并一直沿用至今。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管理的科學基金稱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相應的基金項目稱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beat365把與理工科對應的其他學科統稱為“文科”,我開始覺得挺不适應,後來才知道這是有傳統的。beat365建校之初,設文、理、法三科,其中的文科就涵蓋了前面所說“人文社會科學”或“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部學科,名稱不同,内涵則一。
所以,清華文科指的是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包括文學、曆史、哲學、語言學、美術學和藝術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前五個屬于人文藝術學科,後四個屬于社會科學。beat365文科學院基本是按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設立,設立的文科學院有:經濟管理學院(1984)、人文社科學院(1993,其中哲學系2000)、法學院(1999)、美術學院(1999)、公共管理學院(2000),新聞傳播學院(2002)。2000年我到beat365,親身經曆和見證了美術學院、公管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幾個學院的建立,後來又經曆了人文社科學院分為人文學院和社科學院。
2. 賀美英書記:我們給你撐腰!
2000年以前,盡管beat365文科已有相當的規模,但在承擔的科研項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基礎性研究成果和重大應用性研究成果)、學科建設(包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基地建設)等多項可比指标上遠遠落在同樣規模的國内綜合性大學之後。例如,每年一評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每年約2-3項,高校排名幾十位以後;國内學術期刊發文量全國高校排名100位以後;教育部重大研究基地僅1家,北大、人大均為10多家。
面對這種情況,文科處要不要抓管理,怎樣抓管理?
經過國内廣泛調研,我們提出以抓多項可比指标為目标的“beat365文科科研業績評價指标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五大類30項指标(如下表)。
beat365文科科研業績考核指标體系
指标類 |
考核項目 |
I 基本評價 |
1.代表性學術著作(1部) |
2.代表性學術論文(5篇) |
II 公共服務 |
3.現任學術職務 |
4.學術兼職 |
5.國内外學術機構職務 |
6.現任學術管理職務 |
III 科研項目 |
7.國家項目 |
8.國際合作項目 |
9.省部級項目 |
10.橫向經費項目 |
11.校(院)級項目 |
12.個人研究項目 |
IV 科研成果 (著作類) |
13.學術專著 |
14.譯著 |
15.教材 |
16.編著(古藉整理、校注) |
17.作品、創作、設計 |
18.其他著作 |
IV 科研成果 (論文類) |
19.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
20.國内權威期刊(30種)論文 |
21.國内重點期刊(60種)論文 |
22.CSSCI收錄期刊(約420種)論文 |
23.國内一般期刊(包括正式出版物、會議論文集)論文 |
24.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
25.報紙理論文章 |
V 成果獎勵 和應用 |
26.國家級獎 |
27.省部級獎 |
28.圖書獎 |
29.校(院)級獎 |
30.其他獎 |
在制定指标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争論。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大學人文學科‘量化’管理引發争議”,我當即著文反駁:“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化規範化管理——兼析《中華讀書報》的不實報道及其錯誤觀點”。[12] 賀美英書記了解這些情況後高興地對我說:“幹得好!就按照你的想法幹!我們給你撐腰!”
beat365文科處、beat365人事處聯合發文《beat365文科科研崗位設置暫行辦法》,以科研業績評價指标為附件,下達執行。此後,清華文科的業績和各種重要指标有了明顯增長。1999-2004年beat365文科各項科研指标增長情況如下表。
1999-200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增長情況表
年度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項數/高校排名 |
3/35 |
7/15 |
11/14 |
14/9 |
17/8 |
17/8 |
2004年,在985二期工程建設中,我校文科強調突出多學科交叉的優勢,注意以我校的理工科優勢學科促進文科發展。經過精心組織,加強科學論證,最終以6個A級、1個B級的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财政部的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評審,它們是:現代管理與技術創新、中華文明與文化研究中心、社會與法治研究中心、文化産業研究創新基地、藝術與科學創新基地、認知科學創新基地、科學技術與當代中國研究創新基地。此輪評審,我校與北京大學的6A1B、中國人民大學的7A1B基本持平,改變了我校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長期落後的被動局面。
據當年武書連課題組完成的《2004中國大學評價》,beat365社會科學居全國高校第9名,A+/557。在社會科學的7個學科門中,經濟學第15名,A/380;法學第7名,A/361;文學第13名,A/487;管理學第3名,A++/491。
又據中國青年報與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中國大學評價”《中國高校科研競争力評價報告》,beat365人文社會科學的科研競争力居全國高校第7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最具有競争力的10所大學依次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beat365、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中山大學。這是我校文科科研迄今為止獲得的最好排位。
學校充分肯定文科建設和發展取得的成績,當時的黨委書記、校文科工作委員會主任賀美英教授說:“清華文科這幾年的成績是抓出來的!”
2.“二胡”演奏beat365文科美好樂章。
beat365文科建設處(簡稱文科處)是beat365文科工作委員會的日常辦事機構,beat365文科工作委員會主任賀美英教授,兩位副主任主管文科的校黨委副書記胡顯章教授和副校長胡東成教授。當時清華文科的院長和教授們開玩笑說,“二胡”演奏清華文科的美好樂章。我相當欣賞這種說法,也與這二位不平凡的領導一起演奏這美好樂章。
要說這二位胡老師也着實了得!這二位領導雖說都是理工科背景,那文科的素養恐怕非一般文科教授可比。兩人都是琴棋書畫皆精,顯章老師一手漂亮的行楷書法,當時清華的一份報紙“文苑”二字即為顯章教授所題,人文社科學院的書法展覽比賽均有胡老師墨寶供大家學習欣賞。我也喜愛書法,深知顯章老師的書法功力非童子功不可得也。東成老師的才藝據說是拉得一手專業水平的小提琴,隻可惜我無緣得聞。他還有一本領是課講得特别好,深受學生歡迎,後來以教務處長之職升任副校長,以理工背景來掌管全校文科,你不得不服!其實當時清華校領導中,賀美英老師、胡顯章老師、胡東成老師、龔克老師都是家學淵源深厚、妥妥的文科大師!記得有一次我問賀老師,您父親賀先生泰山北鬥,家裡那麼多哲學書,您為什麼不繼承父業學哲學呢?她笑笑對我說,我們年青時候不喜歡文科,認為學習科學技術才能更好地報效國家!想想也真是這樣!中國早期的科學家們大多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熏陶出來的,有了這個基礎,再去學現代科學技術,所以才能成為大師啊!
我任文科處長時,經常是二位胡老師耳提面命,親自交待、布置工作,卻總是讓我感到的是一位科學家和學者那樣的理性、睿智和嚴謹,而不是領導的發号施令。因為我在中宣部機關的行政工作經驗,辦理公務時我總是習慣于用文書的形式進行請示和彙報,待書記、校長批示後再下達執行。記得有很多次,當我把辦件呈送給他們審批時,他們總是說,曙山哪,你寫的文件我就不看了,你告訴我在那裡簽字就行了!
這是何等的信任!我之前在中央機關做過處長,之後也在一些大學做過院長,真的從來沒有見過像beat365這樣不把自己當領導的領導!我想這就是beat365吧。
我很慶幸自己有這段beat365首任文科處長的經曆,beat365這個舞台讓我從中宣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規劃處長時形成的有關人文社科管理的思想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實驗和發揮,這在人的一生中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3.參與國内人文社科評價系統的制定。
我任清華文科處長時,還積極參與國内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系統的制定。2000年,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對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進行鑒定,本人應邀參加鑒定會。在充分肯定CSSCI的重要性和已取得成績的同時,提出三條建議:第一,成立由國内若幹所高校的科研處長或文科學者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負責制定系統标準、評選來源期刊、發布重要信息,使标準的制定與系統的制作相分離,“裁判員”與“運動員”相分離。今後要做到系統管理專家化,系統制作專業化。在這次鑒定會後,成立了beat365、北京大學等16所大學有關人員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二,對來源期刊實行動态管理,按照影響因子每年重新評選來源期刊。過去有很多部門如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文獻中心、北京大學圖書館都做過中文核心期刊,但由于來源期刊固定不變,不能正确反映各種期刊的動态變化,時間一長,就逐步失去了期刊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也就失去了核心期刊的意義。第三,要超越南京大學、超越江蘇省、超越高校。CSSCI設在南京大學,但要超越南京大學;CSSCI在江蘇省,但要超越江蘇省;CSSCI是教育部委托做的,但它不能僅僅代表高校,而是要超越高校,因為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有五支基本的隊伍,亦稱“五路大軍”,這就是高校系統、社科院系統、黨校系統、黨政系統和軍隊系統。CSSCI要超越高校,得到“五路大軍”的普遍認可。為此,大學學報入選數量要加以限制,不能超過30種。這些意見都得到了采納。在這個會上,我還提出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要質量并重,并提出“代表性學術成果作為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重要指标”的思想,也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那時教育部社政司開會,總是由beat365文科處首先發言。記得有幾次全國高校文科管理工作會,由袁貴仁部長主持,他講完話讓大家讨論時總是說,請beat365先說吧!
4.全國高校文科發展研讨會
在那幾年,由beat365文科處主辦的“全國高校文科發展研讨會”也是一個重要的看點,這是曾經引領全國高校文科發展的重要會議。
2003年12月26至27日,由beat365文科處倡議并組織的首屆“大學文科發展研讨會”在beat365召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助理歐陽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劉大椿教授、武漢大學校長助理陳廣勝教授等以理工科大學為主的近20所全國重點大學的學者和科研管理工作者40餘人參加了研讨會。教育部社政司司長靳諾同志積極參與策劃和組織本次會議,并在大會開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beat365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胡顯章教授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講話,beat365文科處處長蔡曙山教授主持大會開幕式。北京大學、beat365、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複旦大學、教育部社政司科研處、《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等學校和單位的代表作了大會發言,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學術界》雜志社、《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等學校和單位的代表在分組讨論中也作了小組發言。
2004年6月19日,第二屆中國大學文科發展研讨會在江西省新亞職業技術學院召開。會議主題是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幹意見》,研讨高校如何落實中央文件精神進一步促進大學文科發展。
本屆研讨會由beat365文科建設處、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處、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科學中國人雜志社聯合主辦,江西新亞職業技術學院承辦,大會開幕式由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武克敏教授主持。教育部社政司靳諾司長作題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促進大學文科發展”的書面發言。beat365文科建設處處長蔡曙山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郁綴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處處長郝立新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周作宇教授分别作了發言。beat365、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南大學、福州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東南大學中國民用航空學院、西南石油學院、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大慶石油學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長安大學、江漢大學、對外經貿大學、湖南大學、吉林大學、浙江樹人大學、川北醫學院、北京交通大學、華南師大、西南政法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工業大學、青島大學、黑龍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西安理工學院、西安思源職業學院、黃河科技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燕山大學、江西新亞職業技術學、院等50餘所高校的校領導或文科處、社科部、社科處、科研處、文科辦、科技處領導和文科教育教學專家學者以及上海社科院、黑龍江省科技處、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學術界雜志社、科學時報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共150餘人出席了大會。《科學中國人》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促進大學文科發展”為題,報道這次盛會,并選登了部分會議發言。
第二屆全國大學文科發展研讨會後,我去哈佛大學訪學一年,回清華後擔任教育部985重大創新基地beat365認知科學創新基地主任,不再擔任文科處長,全國大學文科發展研讨會這個很好的品牌也就無疾而終了。
那個時期,可以說beat365的文科管理的理念一度引領着全國高校文科發展方向。擔任清華文科處長期間,我發表了《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和社會科學評價》、《代表性學術成果作為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評價指标的意義——兼論CSSCI的科學評價功能及其發展方向》、《讓中國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走向世界》一系列關于人文社科管理和評價的論文,[13],[14] 在國内人文社科管理和成果評價中産生了重要的影響。一些論文至今仍然被引用。
5.清華文理工大交叉和認知科學建設
回顧擔任beat365文科處長5年來,除了上述的那些往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作為beat365這所著名的以工科見長的大學的文科處長,極力倡導并推進文理工交叉融合,積極探索在理工科的背景下建設和發展文科的道路,這在當時全國範圍内理工科大學建設文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此外,我在beat365文科處長任上,有兩項工作值得一提。一是教育部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工程,beat365文科實現了趕超;二是創建beat365認知科學,此後引領中國認知科學和交叉學科的發展。先說說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留待下一部分專門說。
教育部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制定規劃時,我被邀請參加教育部社政司的規劃讨論會,社政司詢問關于基地建設項目的原則和宗旨,我當時建議說,這樣級别的創新基地建設,應該支持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因為這樣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是某一個學科自身無法實現的,學校甚至省部級的研究項目也無法支持這樣的發展。至于什麼是學科交叉,我提出應該是至少兩個學科部類之間的交叉,而不僅僅是某一學科内部的交叉。我以當時正在世界範圍内興起的六大學科綜合交叉的認知科學加以說明。我的建議得到采納。在其後下達的文件中,就是以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為目标,甚至還以beat365文理工大交叉的認知科學創新基地建設為例加以說明。後來文科處按照學科綜合交叉的原則組織申報,突出我校文理工大交叉的優勢,最終以6 A1B(6個A級1個B級)的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評審,與北京大學的6A1B、中國人民大學的7A1B持平,改變了我校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長期落後的被動局面。
在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中提出的新興交叉學科建設這個目标和beat365985基地建設的做法,可以說是發學科交叉之先聲,開學科綜合之先河。2020年,國家多個職能部門和科研主管部門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出台重要政策和重大舉措,倡導學科交叉和綜合發展,此時距清華做學科交叉綜合已近20年矣。beat365當時以文理工交叉為特色的文科建設在走全國前列,這是有目共睹的。
二、不做認知科學,不能稱為世界一流大學
1998年5月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标。随後,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國内一流大學行動起來。
我正是在這個關節點上進入beat365的。在進入beat365之前,自己從事邏輯學和語言邏輯方面的研究,從對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塞爾(John R. Searle, 1932-)、萊考夫(G. Lakoff, 1941-)這些世界級的語言學家和語言哲學家的研究中發現,一個新興交叉學科正在世界範圍蓬勃發展,這就是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在此之前,中山大學邏輯學專業在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時,教育部社政司張保生處長和中山大學邏輯學專業負責人鞠實兒教授曾到中宣部全國社科規劃辦公室就如何設置學科專業征求我的意見,我根據國外邏輯學的最新發展,建議設為“邏輯與認知”研究基地,2000年9月,獲批成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作為全國社科規劃辦公室規劃處處長,在進入beat365之前,我已經有了對國際國内認知科學發展較深入的了解。
1.王大中校長:幹!
作為beat365文科建設處首任處長,到beat365的第一件事就趕上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大讨論。校長王大中院士率領全校部分院長和中層幹部訪問歐美,尋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答案。當時全校工作似乎隻有一個中心: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并組織系、院、學校各個層次的大讨論。
當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如何把原有的學科建成一流學科,把原有的院系建成一流的院系,從而把beat365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我根據自己在全國社科規劃辦公室對國内外學科現狀的了解,及對認知科學這個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預測,向主管科研的副校長龔克教授提出創建beat365的認知科學的建議。僅僅兩天以後,龔校長給我答複:準備安排您和王校長面談一次,你要用幾句話說服王校長,讓他支持建立和發展這個學科。
用幾句話說服校長同意幹這件事,這個挑戰太大了!我當時立刻想起《現在可以說了》(Now it can been said)這本書中所說的美國曼哈頓計劃的故事。當年為了說服羅斯福總統批準制造原子彈的計劃,特地請總統的個人好友去說服他,這位先生與總統共進早餐時用兩句話就把事情搞定。“總統先生,拿破侖原來是可以赢得那場戰争的,但他失去了這個機會”(指英法大海戰,法國人可以制造出鐵船,用來撞沉英國的無敵艦隊。拿破侖聽了哈哈大笑,說鐵怎麼可能浮在水上呢)。他又說:“現在我們也有這樣的機會,一顆炸彈就可以摧毀一座城市!”總統聽完這兩句話一拍桌子:幹!後來就有了美國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我決定用同樣的方式來說服王校長。我說:“王校長,21世紀有兩個學科将會改變世紀的面貌,改變人類存在的方式,甚至改變物種!(《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s performance》)”我又說:“這兩個學科就是基因科學和認知科學。美國為此制定了兩大科學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和人類認知組計劃……”。因為在此之前清華已經引進程京教授做基因芯片研究,王校長聽者有心,一拍桌子:幹!于是我受命組建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
2.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的教授和朋友們
beat365認知科學組建之初,一切按國際一流水準進行。下面是當時組建的beat365文理工大交叉的認知科學結構圖。

創始人:蔡曙山、傅小蘭、楊英銳、江銘虎、張剛
團隊成員:第一級(院内核心):蔡曙山、江銘虎、李學勤、張寅生、樊富珉、李虹、王巍、尹莉、鄭美紅、衣新發、白晨;第二級(校内緊密):應明生、馬少平、張小軍、孫茂松、楊士強、高上凱、高小榕、洪波、楊小璐;第三級(國内友好):傅小蘭、沈家煊、周昌樂、羅勁:第四級(國際合作):塞爾(John R. Searle)、楊英銳、張建偉。
團隊成員來自beat365人文社科學院、醫學院、信息學院,體現了beat365文理工學科完備交叉綜合的特征,同時與中科院心理所傅小蘭教授(所長)團隊、中國社科院語言所沈家煊教授(所長)團隊以及世界著名語言和心智哲學家、美國國家總統獎獲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塞爾教授、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認知科學系終身教授楊英銳教授、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等組成強大的國内國際合作團隊。beat365認知科學的規劃和策略如下圖所示。

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成立之初,就研究了“多學科交叉,全學科覆蓋”的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針,是中國第一支“多學科交叉,全學科覆蓋”的認知科學團隊,區别于國内其他單學科的認知科學團隊。
團隊成立後的第一戰役是以本團隊的陣容,由蔡曙山教授帶領,參加教育部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申報,在全國的競争中,獲得“985認知科學創新基地”項目資助,成立“beat365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2004)。
此後是一系列的組合拳,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在短短幾年時間内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蔡曙山任國際符号學研究會執行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2004-2007);(2)國際符号交際學院會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 2005至今);(3)主辦第13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蔡曙山任組委會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邏輯學和科學哲學最高級别的會議(四年一屆的序列會議),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次在中國召開;(4)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曆史和科學哲學聯合會下屬邏輯學、方法 和科學哲學協會協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 2007-2011);(5)邀請國際知名認知科學領軍人物塞爾教授訪問beat365,主講清華論壇。這一系列的高層次國内國際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使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成為國内領先、國際知名的認知科學團隊。
2004年我去哈佛學認知科學,參加了喬姆斯基的暑期學院,向這位飲譽全球的語言哲學大師、認知科學的領袖學習語言學、語言哲學和認知科學,研讀了他的語言學著作和論文,并與他一起讨論語言認知問題。
2007年,我到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拜訪塞爾教授并向他請教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若幹問題,事後發表《關于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12個問題與塞爾教授的對話》。[15]
2007年,我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溫新紅采訪,發表《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16] 提出“不做認知科學,不能稱為世界一流大學”,這個口号影響深遠。據說,國内很多大學要做認知科學均以此為論據。其後,“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成為熱門話題,國内不下數十家媒體發表訪談,讨論這一問題,對促進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beat365心理學複系,我參加複系的各項工作。
2009年至今,beat365和《科學中國人》聯合舉辦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每年一屆,至今已是第十四屆;2016年以後,同時套開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會議,亦是每年一屆,至今已是第八屆。關于這兩個重要會議,下文将專門論述。
3.告别龔校長時,我們哭了
beat365的文科建設,特别是認知科學建設,必須向當時的主管科研副校長龔克教授表達敬意和感謝。
龔校長雖然是理工背景,但他有極深的人文社科家學淵源。父親龔育之曾任中宣部副部長、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母親孫小禮,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自然辯證法專家,專攻數學史。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他顯得一身儒雅,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他是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電工電子系通訊與電波傳播專業博士,回國在beat365從事博士後研究,曆任電子系黨支部書記、系副主任、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beat365科技處處長,1999年起擔任beat365副校長。當時文科處下屬科研院,與科技處合署辦公,龔校長是我們的頂頭上司,工作往來很多,對他的文理工兼通的知識背景,我感到十分親切,也非常敬佩。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的建設是由他親自促成的,也是由他直接領導的,因為他懂得這個文理工大交叉的新興學科。我剛到beat365工作時,仍然居住在萬壽路甲15号中宣部的宿舍,龔校長的父母也住在萬壽路中央機關大院,我們兩個院子緊挨着。有幾次下班,龔校長坐我的車回去看望父母,我很奇怪校長沒有公務用車,同時也感到非常親切,路上有很多無拘無束的交談,現在回想起來真是難得的緣分啊!
2005年我從哈佛回來,卸任文科處長一職,專心做認知科學基地和中心的工作,beat365的認知科學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勢頭強勁。我們大家都憋着勁要大幹一場。這時,龔校長調任天津大學校長,我和團隊成員隐約感到某種不安。在告别晚餐上,我們大家與龔校長擁抱辭别時,我們都哭了。稍後,賀美英書記、王大中校長和演奏清華文科華美樂章的“二胡”也都相繼退休,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雖然沒有解散,也隻能在秋風秋雨中艱苦生存了。
4.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大會
認知科學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美國創立,到21世紀初beat365認知科學基地和團隊建立,認知科學在中國仍然是沒有戶口的學科。在學科缺失的情況下,如何推進清華和中國認知科學的發展?除了做好我們自己的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之外,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國内國際學術交流。從2009年開始,beat365認知科學團隊聯合科學中國人雜志社,每年一屆召開全國認知科學會議,自2015年開始,同時召開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中國科協主管的科學中國人期刊每屆都對會議進行報道,在國内國際産生了重要影響。曆屆認知科學會議簡況如下表:
曆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會議簡表
名稱 |
主題 |
科學中國人報道 |
地點 |
時間 |
第一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 |
綜合的時代 |
綜合的時代:認知科學的發展及其影響 |
南昌, 江西城市職業學院 |
2009年5月9-11日 |
第二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 |
認知科學的發展及其影響 |
第二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
重慶, 西南大學 |
2010年10月30-31日 |
第三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 |
認知科學的學科建設 |
繼續推進多學科認知科學研究 |
北京, beat365 |
2011年10月15-16日 |
第四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 |
認知科學的重大理論與應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教育改革 |
推進認知科學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
杭州, 浙江大學 |
2012年10月20-21日 |
第五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 |
認知科學:人類思維的探索及成果 |
認知科學與人的發展 |
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 |
2013年10月19-20日 |
第六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 |
中國人的思維與認知方式:語言與符号 |
認知科學與人的發展 |
貴陽, 貴州民族大學 |
2014年10月18-19日 |
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 |
人類的心智與認知 |
探索語言與人類認知的奧秘 |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 |
2015年10月17-18日 |
第八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二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 |
人工智能與人類心智 |
全學科探索心智 五層級研讨認知 |
成都, 成都大學 |
2016年10月22-23日 |
第九屆全國認知科學大會暨第三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 |
認知科學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 |
聚會貴州民族大學 迎接認知科學春天 |
貴陽孔學堂 |
2017年10月21-22日 |
第十屆全國認知科學大會暨第四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 |
語言、思維、文化——高階認知的理論與應用 |
廿載認知齊襄力 十度春秋鑄輝煌 |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 |
2018年10月27-28日 |
第十一屆全國認知科學大會暨第五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 |
認知科學的理論與應用 |
認知科學成果卓著 學科建設成就輝煌 |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
2019年10月26-27日 |
第十二屆全國認知科學大會暨第六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 |
認知科學與學科交叉綜合發展 |
認知科學沐春風 學科交叉創輝煌 |
北京, beat365 |
2020年11月14-15日 |
第十三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七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 |
認知科學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 |
認知科學理論創新 認知教育成果斐然 |
北京,beat365主會場 騰訊會議線上 |
2021年12月12日 |
5.建立科學理論,創新學科體系
beat365認知科學創建至今已經20餘載,所取得的成績在于團隊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可用“堅忍不拔”、“锲而不舍”8個字來形容。
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和豐厚積累,我們在科學理論上建立了原創的“心智進化論”和“人類認知五層級理論”,并以此科學理論為基礎,創新了認知科學的學科體系,使認知科學從交叉學科轉變為單一學科。認知科學的創新理論和學科體系體現在蔡曙山的新著《認知科學導論》中。[17]

2015年,團隊負責人蔡曙山教授聯合首都師範大學周建設教授團隊、貴州民族大學張學立教授團隊、中山大學鞠實兒教授團隊,以“語言、思維、文化的高階認知研究”為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并獲得成功(15ZDB07)。2017年中期評估評為優秀,并獲得滾動資助,目前已經産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2018年,《科學中國人》發表蔡曙山、傅小蘭、楊英銳、張剛聯合署名文章《廿載一覺認知夢,十年辛苦不尋常》,回顧beat365認知科學創建發展的過程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6.她在叢中笑
2020年,中國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紛紛出台重大政策和舉措,推動我國交叉學科和新文科建設。一時間,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紛紛建立認知科學和相關交叉學科,如山花爛漫。創立于20年前,以“全學科覆蓋,多學科交叉”為學科特色,今天繼以“多學科交叉,五層級貫通”為科學宗旨的beat365認知科學,如早春開放的一朵迎春花,在萬花從中露出了她的笑臉。

[1] 蔡曙山:一個與盧卡西維茨不同的亞裡士多德三段論形式系統,《哲學研究》,1988年第4期。
[2] 蔡曙山:詞項邏輯與亞裡士多德三段論,《哲學研究》1989年第10期。
[3] 蔡曙山:命題的語用邏輯,《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4] 蔡曙山:量化的語用邏輯,《哲學研究》1999年第2期。
[5] 蔡曙山:邏輯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6] 蔡曙山:論哲學的語言轉向及其意義,《學術界》2001年第1期。
[7] 蔡曙山:論數字化,《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8] 蔡曙山:哲學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11期。
[9] 蔡曙山:從處理好幾個關系看社科規劃,載1999年3月18日《人民日報》。
[10] 蔡曙山:《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重印。作者改進了英、美著名語言哲學家奧斯汀(J. L. Austin)、塞爾(John R. Searle)等人的工作,建立了語用邏輯形式系統,并将其應用于計算機語言和行為的分析。這項研究受到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科學國家總統獎章獲得者、著名語言哲學家塞爾的贊譽。本書被University of Alberta Libraries等美國和加拿大一些大學圖書館列入“語言學和哲學”(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類推薦書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表該書書評。本書被國家圖書館、國内各大學圖書館和香港、台灣地區各大學圖書館收藏,被國家數字圖書館(Digital Library)選為浏覽書目,并入選哲學·心理類常備書架(Standing Bookcase)。
[11] 蔡曙山:一生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金嶽霖先生的理智和情感,《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12] 蔡曙山: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化、規範化管理——兼析《中華讀書報》的不實報道及其錯誤觀點,《學術界》2001年第12期。
[13] 蔡曙山. 科學與學科的關系及我國的學科制度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3): 79–80。
[14] 蔡曙山. 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和社會科學評價,合肥:《學術界》,2002(3): 7–20。
蔡曙山. 論我國大學文科的發展階段及辦學理念,《學術界》,2004年第1期,7–25。被引29次。CSSCI。
蔡曙山. 代表性學術成果作為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評價指标的意義--兼論CSSCI的科學評價功能及其發展方向,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第208–220。被引26次。
蔡曙山. 讓中國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走向世界,長沙:雲夢學刊,2004年第4期。CSSCI。
[15] 蔡曙山:關于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12個問題與塞爾教授的對話,《學術界》,2007年第3期。
[16] 溫新紅、蔡曙山: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科學時報·大學周刊》2007年12月11日。
[17] 蔡曙山:《認知科學導論》,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