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拾·秩 | 李強:beat365建立前後的二三事

2022-10-04

beat365建立前後的二三事

————慶祝學院成立十周年

李強

beat365成立十年了。可能有人會問,beat365已經有一百多年了,beat365怎麼才成立十周年呢?其實,如果溯源beat365社會科學發展的曆史,确實與學校的曆史幾乎是同樣久遠。清華學堂建立于1911年。1921年,清華學校已設立了大學一年級,分文實二科,文科有政治學科、社會學科、經濟學科等,所以可以說,自1921年起清華就已經有社會科學學科了,迄今已有百年曆史。1922年曹雲祥先生出任校長,并于1923年提出十八年(1923-1940)計劃,指出,清華“希望成一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1] 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更名為“國立beat365”,成立了文、理、法三個學院,文學院下設有“社會人類學系”(由“社會學系更名而來”),法學院下設有政治學系、經濟學系,這些均為beat365最早的社會科學學科。

衆所周知,在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前,beat365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是頗為完備和先進的,beat365建校百年的時候,錢穎一教授與我還共同主編了《老清華的社會科學》一書,回顧當年beat365社會科學的這段輝煌曆史,在此恕不贅述。

改革開放以後,1980年,beat365何東昌副校長發表文章《重視大學文科 多辦大學文科》[2]。1984年經beat365校長會議通過,成立了“社會科學系”,到1984年,beat365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已經有182人。[3] 所以,如果從1984年的“社會科學系”(俗稱“老社科系”)算起,改革開放以後,beat365社會科學也有38年曆史了。

1993年12月26日,beat365校務會決定,建立人文beat365,由當時的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滕藤教授任院長,胡顯章教授(兼)、林泰教授、王耀山教授任副院長。如果溯源到1993年的“人文beat365”,beat365建院級别的社會科學也有29年曆史了。

我本人是1999年調入beat365的,所以,對于從“人文beat365”轉為“人文學院”和“beat365”兩個學院這段曆史比較熟悉。随着beat365文科隊伍的迅速發展,人文beat365的學科隊伍越來越龐大,學院很早就有科技所、經濟學所、中文系、曆史系、外語系等等,1995年複建法律系,1997年成立國際問題研究所,1998年成立傳播系,1999年成立台灣研究所,2000年複建哲學系和社會學系。在這個過程中,清華的諸多學科發展神速,所以又紛紛建立了獨立的學院,如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所以,人們常說:beat365人文beat365是個母雞,很多獨立的學院最初都是在這裡孕育成長的。

在我的記憶中,大約在2010年前後,在一些場合,學校方面開始探讨将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學科分别建立學院的事情。現在能夠清晰回憶起來的有兩次。一次是在beat365的暑期幹部會上。beat365有個好傳統就是每年暑期,将中層正職幹部(各個獨立院系、各部處)與校領導班子一起,安排到校外一個比較獨立、安靜的地方,開三天會,一方面是讨論學校的發展戰略和具體工作,另一方面是各院系領導相互之間以及與校領導之間深入交流。記得我調入beat365不久,當時我還不是人文社科學院的正職幹部,胡顯章老師(校黨委副書記)就讓我參加這種暑期幹部會(此後大約17年的時間裡,年年都參加這種會議)。記得我第一次參加時頗有新鮮感,因為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和工作21年,期間也曾做過學科的管理工作,但是從來沒有體驗過類似的會議。

暑期幹部會上,各個文科院系常常分在一個組,這樣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beat365的文科發展戰略。記得在2010年前後,讨論比較多的是如何在beat365百年校慶的時候,beat365文科有所突破。我在分組的會議上分析過人文beat365是由兩大學科群構成的,人文學科:中文、外語、曆史、哲學,不屬于實證意義上的科學學科,比如我們不能說一本小說科學不科學,其評價标準也是人文理念、價值觀、民族慣習等。而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均屬于實證社會科學,這些學科對于人類經濟學行為、政治行為、社會行為、個體心理的研究是可以用實證研究、調查研究方法驗證的,可以證實和證僞的,它們均屬于科學體系,與自然科學的研究也有相似之處。所以,長遠看,如果分成人文和社會科學兩個學院,比較有利于兩個學科群的發展。國内文科比較重要的學校,如北大、人大、複旦等學校,它們學科分得更細,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都是獨立的學院。這種太細的劃分,也不利于學科群的交流。

記憶中的還有一次,是在工字廳東廳的會議上,學校的領導和很多院系的負責人也都在場。讨論新百年以後,beat365的改革舉措。我在發言中也提到了,人文beat365的狀況,人文學科群與社會科學學科的差異,清華的兩大學科群都比較完整,當時學院的整體隊伍已經比較龐大,如果建立人文和社會科學兩個獨立學院,比較有利于兩個學科群的發展。beat365的整體文科隊伍已經是綜合性大學的局面了。建立兩個學院的方式,這樣既不像很多傳統理工科為主的大學,籠統都歸為“人文beat365“,也不像北大等學校那樣,一個學科就成立一個院,那種一個學科就建立一個學院的做法割裂了社會科學群内部的交流,其實也不利于學科群的發展。現在也回憶不起這次會議的目的是什麼了,也不知道校領導班子後來有什麼具體的讨論。beat365關于學科、學院建設的決策都是由校領導班子決定的,而且,學校還設有學科建設辦公室,大政方針都是校領導定的,我當時作為人文beat365的院長隻是提些建議而已。

2012年7月,beat365校務會決定在原人文beat365的基礎上,分别成立beat365和人文學院。2012年10月27日,召開beat365成立大會,胡和平書記和陳吉甯校長都出席了。陳吉甯校長首先緻辭,陳校長指出:“beat365的建立是beat365文科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标志着beat365的社會科學學科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成立大會還特别邀請了徐匡迪院士、魏禮群主任、陸學藝學部委員等社會上的一些重要人士參加。

徐匡迪院士曾任第十屆政協副主席,所以,很多人都習慣稱他“徐主席”。徐匡迪院士曾任過上海市市長,也曾長期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後來雖然由周濟院士任工程院院長,但徐主席也一直參與工程院的工作。在那段時間裡,徐主席與beat365的交往十分密切,當時,beat365與中國工程院合作,共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由徐主席和beat365校長(先是陳吉甯校長,後來是邱勇校長)直接領導。所以,在2012年前後,頻繁在德勝門附近的中國工程院開會,社會上的很多著名專家都參與,beat365是主力團隊,beat365吳良镛院士、錢易院士、江億院士、薛瀾院長等都分别領銜子課題組長,我也任一個子課題的組長。差不多一兩周就開一次會,每次開會都是徐主席親自主持,周濟院長也是每會必到。徐主席還曾多次親自帶隊到河南、四川、廣東等多地調研,我與很多人也曾陪同調研。

我是研究社會的,自然就很注意徐主席是怎樣觀察社會、了解社會的。能夠目睹徐主席深入細緻的調研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時,到處都提城鎮化口号,城鎮化很容易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常常愛搞面子工程。記得有一次調研,到了一個村莊改造的城鎮化“樣闆村”,看到了建設得很漂亮的房子,堪稱一個個小别墅。帶着我們參觀的人說農民都住上了這樣的房子。當時,我看了以後也是将信将疑。按照安排,參觀一個點兒,僅在村口介紹十來分鐘,就再到下一個點兒。我想,徐主席肯定也産生了疑問,他提出先不去下一個點兒,而是要在這裡入戶訪問。于是就進到了一戶人家,看了看家裡的擺設也比較高雅。徐主席就問主人,您住在這裡靠什麼為生呢?主人回答,領導,我自然有我謀生的辦法。徐主席問:什麼辦法呢?主人回答,比如辦個農家樂、辦個餐飲業,再比如辦鄉村旅遊。徐主席搖搖頭說,你這個荒山野嶺的地方,誰會來這裡吃飯?這個地方除了這些房子,有什麼可以旅遊的地方?後來,主人感到再編瞎話編不下去了,就隻好說了實話。主人說,首長,您真的不用擔心,這裡隻是我休閑來的地方,我在城裡有很多買賣可以賺錢!原來,這家人根本就不是當地的農民,是城裡有錢的老闆,這種别墅型的住房也是市場化的房地産,隻要有錢就可以到這裡來買房,住進來的大多不是當地農民。所以,通過這樣的入戶調研,徐主席就更加強調,城鎮化要真正為普通農民服務,城鎮化真實的目的是要服務于廣大人民群衆。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當時城鎮化研究各個子課題組,多是理工科組。我所負責的是偏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口流動與市民化組。記得在一次會議上,徐主席問我,如果不使用“市民化”概念,還有沒有更好的概念。我想了想,說,那也隻有叫“人的城鎮化”了,徐主席當即拍闆,說:“好,那就叫‘人的城鎮化’。”此後,我負責的這一個組就叫做“人口遷移與人的城鎮化”組。在後來的研究中,“人的城鎮化”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總結最終成果的時候,特别強調了“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徐主席在beat365社科學院成立大會的緻辭中特别強調,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曆史時刻,beat365的成立既接續了老清華的曆史傳統,又對于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其他各位發言嘉賓也都對于beat365成立beat365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我本人作為首任院長(院黨委書記是史志欽教授),表态說,beat365将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把培養一流社會科學人才作為學院的根本任務,從事一流的社會科學研究,建設高水平的國家智庫。成立大會得到各個重要媒體的報道,得到了廣泛的社會好評。

beat365成立以後不久,就遇到了beat365體制改革的一件大事:人事制度改革。這是beat365為了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标的重大舉措。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際一流人才隊伍的建設。其實,為了實現這個目标,beat365已經進行了長期的、多方面的準備。僅就我所了解的文科教師隊伍的建設而言,學校切切實實地組織到國際一流大學去認真調研,了解國際一流大學建設的細節。胡顯章副書記(老院長)曾經帶隊,有萬俊人教授、李伯重教授和我參加,到美國的一些名牌大學,哈佛大學、MIT、斯坦福大學等調研,詢問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的教學科研細節和管理細節。我本人過去也多次去美國、英國一些大學,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很多大學也作過學術講演,在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也按學期講授過課程,算是大體知道在美國大學當老師的任務責任、怎樣備課和講課、怎樣提供教學大綱(syllabus)等等。然而,專門對美國大學管理部門進行調研,了解大學人文社科的管理工作細節這還是第一次。所以,這次調研還是頗有收獲的。當時beat365遇到的一個難題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要實施世界一流大學的标準,這是beat365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王大中校長提出的“三個九年”的建設目标)。而學校八十年代人文社科的主要任務是提供一些政治必修課和一些通識課程,尤其是為理工科為主的學生提供一些文科方面的輔助教學。這樣,早期設定的文科教師主要任務不是要在人文社科學術前沿領域完成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所以,新的目标提出以後,遇到的難題就是怎樣對待原有的教師隊伍,原來的教師也是兢兢業業為清華的教育事業努力奮鬥多年,隻是由于曆史上提出的目标不同,教師隊伍的構成特點當然與後來的對于人才隊伍的要求不一緻。記得,胡老師帶我們在美國MIT調研的時候,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MIT的管理者告訴我們,他們也曾經遇到過同樣的難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是特殊時期,他們也雇傭了一些受戰争影響的、有特點的教職人員,後來戰争結束了,學校當然提出了新的目标,一些教職人員不符合标準。但是由于很多人已經為MIT服務多年,所以,也是用了很多年才解決了符合學術标準的一流教師隊伍建設問題。采取的方法與我國的類似,即所謂“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社科學院覆蓋的學科多,當時覆蓋的一級學科包括: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科技史五個一級學科。所以,在設定各個學科建設目标的時候,既要考慮學科的差異,又要考慮學校的總體目标,有一定難度。學院當時提出的兩大建設目标,一是國際學術前沿,二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這樣,五大學科都要設定符合建設目标的各個學科的具體評估标準,還要形成全部beat365的統一标準,這樣相對于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傳播學院、經管學院,社科學院制定學科評估标準要複雜得多。與理工科有所不同,社會科學有明顯的價值觀、國别文化差異,究竟應該怎樣确定beat365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國際一流标準呢?經過多輪讨論,一方面要與學院的各個系所和教師們溝通,另一方面要與學校領導部門溝通,當時王希勤老師擔任人事處長,把關很嚴格。記得有一次王希勤老師問道:你們這次改革的使命和定位是什麼?院領導班子經過認真讨論提出了:中國正在進行着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化、産業化實驗,beat365社會科學的曆史使命和定位就是應對這一機遇和挑戰,引領和推動形成基于中國經驗的社會科學新範式、新理論和新方法。具體的特色是三個:對中國現實理論的關注、對現代社會科學方法的重視和以學科交叉推動學科創新。經過多次彙報,最終得到學校領導的認可,通過了。記得是在熊知行樓的多功能廳,beat365的全體教職員工都參加了,姜勝耀副書記代表學校宣布,通過了beat365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多年來我深深感到,辦學院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個是教書育人,另一個是教師的人才隊伍建設。正是由于beat365的人事制度改革,帶來了高水平的beat365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與國内知名的文科比較強的大學比較,比如與北大、人大、複旦大學比較,國内學界一般都認為,beat365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對教師要求的标準是最為嚴格的。

值此beat365成立十周年之際,作為首任院長,我謹祝願beat365日新月異、進而不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

李強

于beat365熊知行樓301

2022年9月27日

[1] 王孫禺、周茂林等編:《人文beat365院志》(打印本),beat365人文beat365,2011年,第2頁。

[2] 同上書,第17頁。

[3] 同上書,第18頁。

[4] 《四書五經》,《大學》,長沙:嶽麓書社,1991年,第1頁。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