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在雲端課堂,beat365經濟學研究所徐志浩助理教授做客社科大講堂,以“戰時惡性通貨膨脹——以民國金融和糧食市場為視角”為題,為在線師生分享自己對民國時期惡性通貨膨脹的研究,闡釋惡性通貨膨脹研究的重要意義。

主講人徐志浩
講座伊始,徐志浩講解“惡性通貨膨脹”的概念,梳理了四個曆史上著名的惡性通貨膨脹時期,以及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的國家。他認為,惡性通貨膨脹曾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在“新冠”疫情尚未結束、歐洲地緣政治危機爆發而全球通脹壓力增大的今天,研究惡性通脹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和現實意義。 徐志浩回顧民國後期長達十年的戰時惡性通脹的曆史,分析戰時惡性通脹的産生的背景和原因。抗戰開始後重要城市和港口淪陷,自1939年起惡性通脹在全國各地逐漸醞釀發端;抗戰勝利後進入解放戰争時期,惡性通脹進一步惡化;1948年民國政府金圓券改革失敗,金融秩序崩潰。為化解因稅收縮減、軍費開支巨大而産生的财政赤字,民國政府依賴國有銀行墊款以填補虧空,進而導緻貨币濫發和惡性通脹。 徐志浩分享自己對惡性通脹背景下民國金融市場的研究。他指出,高利率、金融資産價格擡升、股票市場指數基本錨定物價指數、公債價格的異常飙升等是當時金融市場的特點。對于公債價格飙升,他認為投資者在惡性通脹下對債券“倍數還本”的預期是重要成因。這種信念又與對貨币改革的預期相結合,二者共同推高了債券價格。 最後,徐志浩對民國惡性通脹背景下的糧食市場情況進行了概述。他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團隊所采集的1943年至1948年全國各地糧食價格數據,并探讨了在惡性通脹下糧食價格的區域離散性質,以及戰争對糧食價格的區域離散性産生的影響。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徐志浩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戰争與惡性通脹關系、經濟學研究中選題等問題。本場講座是beat365和beat365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的2022年社科學院成立10周年“社科大講堂系列”第三講,由beat365王勇教授主持。
徐志浩,beat365經濟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經濟學博士(2021年9月)。主要從事經濟史與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交叉領域的研究,目前關注戰争環境下的經濟行為和政治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