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月,社科學院課程思政主題研讨會在甲所第三會議室舉行,教學副院長孟天廣主持會議。社科學院30餘位教師參加會議。

劉濤雄發言
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在緻辭中表示,課程思政是beat365的優良傳統,是教學實踐中的應有之義。社科學院擔任着培養公共服務人才的重任,尤其應該重視課程思政工作,發揮好課堂主渠道作用。他提出,希望老師們要結合各自專業領域,做研究型的課程思政;做好和思政課程的協調銜接,做到兩個渠道相互促進;課程思政要特别注意針對當下學生的特點。

楊帆發言
教務處副處長楊帆在主題演講中指出,立德樹人是清華一直秉持的教育傳統,也是當下課程思政的重要目标,學校的人才培養始終與服務國家建設緊密相連。課程思政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需要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要求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重視專業學識的啟發,也要激發學生的家國責任感,引導學生将個人事業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由于課程思政的隐性特征,需要老師們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長,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正确的價值觀傳達給學生,努力實現優質課程與思政課程相融合,達成“課程好+思政巧”的教學目标。
四位來自教學一線的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課程思政經驗。

靳衛萍發言
社科學院經濟所副教授靳衛萍分享了自己在講授《中國宏觀經濟分析》這門課程時,如何将學生三觀的塑造和發展,融入到了課程設計和課程内容之中。她表示,通過注重慢變量、理解學生、通識作業、強調曆史、總體性的視角、溫故知新、邏輯訓練等教學技巧,可以做到與學生拉進距離,真正理解學生,并導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宏觀上理解當下中國經濟格局的變化。

顧濤發言
人文學院副教授顧濤結合在《孔子和魯迅》與《史記研讀》兩門課程的教學經曆,談論了自己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他認為,課程思政要避免機械地在“課程”上加一些“思政”色彩,課程思政不是在課程中灌輸和宣傳思想政治内容。課程思政的建設應當基于一門好課,一門自己和學生都滿意的課。而這兩方面都離不開老師對于教學内容的精心設計。開展多種方式備課、增強與學生的課内課外互動、設置高挑戰度的課程環節、老師間的相互聽課建議等有助于實現課程思政的理想效果。

伍珍發言
社科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伍珍,以系教學主管的身份分享了心理學系在課程思想方面的積極舉措:一是建立了以學生認知規律發展為指導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二是構造了啟思、緻真、修遠三大闆塊,優化了課程設置;三是讓最合适的教師上學生最需要的精品課。同時,她以《發展心理學》任課教師的身份分享了對于課程思政的體會,着重展示了在“基礎課+進階課+前沿課”三位一體的授課模式中,如何培養學生對于生命的熱愛,幫助學生理解自己和他人,鼓勵學生自強不息,發揮潛能,終身學習。她說,課程思政“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曹柳星發言
寫作中心主任曹柳星作“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實現通識寫作課課程思政”的主題發言。她表示,“無專業門檻、有學理深度”是通識必修課《寫作與溝通》課程的特色教學理念。課程思政、不同領域的研讨話題、通識寫作之間具有緊密的交叉關系。課程構建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通過“主題式”情境搭建、“小班制”課程教學、“全過程深度浸潤”與學生檔案袋建設等環節,實現了學生思維的提升、視野的開闊。

孟天廣主持會議

研讨會現場
與會老師們結合各自的專業領域和教學體會,就如何理解課程思政、怎樣進行課程思政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