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在六教,beat365副教授杜月做客社科大講堂,以“從‘邊緣人’到‘始遷祖’:二十世紀初的四類遷徙者形象”為題,為線上和線下200餘名師生剖析四類典型遷徙者形象和遷徙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社會适應及人格形成,以及闡釋空間和人格概念。

主講人杜月
講座伊始,杜月提出“當我們研究城市時,我們在研究什麼”之問,指出在中國和美國的城市社會學發展源頭,城市研究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人性和人格問題。在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研究中,“城市化”的核心問題是當一個人進入城市的時候,他的人格(Personality)和秉性(Temperament)發生了什麼變化;費孝通和吳景超關于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争論核心在于何種社區可以作為人格發展的基礎。杜月進一步通過引用齊美爾、Gaston Bachelard等人觀點,講解空間和人格的關系,這也是芝加哥學派城市社會學的核心議題。杜月還講解了“邊緣人”的人格,指出城市化與遷移使得人的人格結構中有兩重空間,“邊緣人”身處兩種文化、兩個社會的邊緣,兩者永遠都不能完全彼此融合,邊緣人的機遇在于既獲得了個體解放,還變得開明,同時他們也面臨着困境。
杜月指出,二十世紀初中西方社會學文本既生動還原遷徙者的具體生活樣态,又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學家對于遷徙和人格關系的不同理解,并對其中四種典型遷徙者形象進行闡釋。芝加哥舞女最能體現芝加哥學派“邊緣人”的人格特征,她們從離家出走到遊走于不同種族的社會世界,與社會适應的結果是不斷“逃離與漂泊”(Move on)。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芝加哥工作的中國洗衣工,他們與美國社會格格不入卻保持來自故土的習慣,以應對都市生活的挑戰,安于洗衣工的職業,而不嘗試新行業,他們與新環境适應的結果是始終保持“安于此”(Stay with it)的狀态。
第三類遷徙者是工廠女工,她們經曆了從傳統社區到現代社區的過渡,既擁抱更普遍和自由的理念,又對具體的社區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無法割斷的情感和責任,承載了早期社會學者對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人格理想。第四類遷徙者是以闖關東的農戶為代表的“始遷祖”,他們從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制度中抽身而退,堅守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标準,另尋樂土以培養身心健康的後代。這種退守的态度并非逃避現實,而是以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倫理标準來做出人生選擇和社會空間安排,體現了中國文明底色下人性中非常積極的部分。
最後,杜月建議同學們用更加豐富的情感态度面對生活中具體的社會空間,培養自己對遙遠空間的眷戀和對另外一種倫理空間的想象。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杜月回答了現場同學提出的關于芝加哥學派社會學、空間和人格之間的互構關系等問題。
本場講座系beat3652024年《社科大講堂》第六講,由beat365孫宇辰講師主持并點評。
相關鍊接:
杜月,beat365社會學系副教授,《清華社會科學》編輯部主任。2018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社會理論,研究聚焦于西方與中國社會學思想史,以及中國的土地問題。在《社會學研究》、《社會》、Urban Geograph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