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beat365社會學系教授李正風做客社科大講堂,以“塑造新型科學文化:STS發展回顧與未來展望”為題,為百餘名師生闡述講解了STS的曆史背景、發展、未來和文化意義。

李正風做講座
講座伊始,李正風開宗明義地表示,“全面反思科學、技術及其意義”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代命題。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科學技術的作用展現,到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科學社成立,人們開始思考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赫森的《牛頓〈原理〉的社會經濟根源》、貝爾納的《科學的社會功能》與默頓的《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為代表,學者們對該命題展開了重要探索。
李正風指出,STS至少有兩種含義,一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以“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為對象;二是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即以“科學和技術”為對象。他認為,STS與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科學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學等學科關系越來越密切。并且,關于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關系的不同視角的研究正在“走向融合”,STS指的就是一個蓬勃發展的跨學科交叉領域,在文化的、曆史的、社會的情境中讨論科學技術的創造、發展以及後果是其核心議題。
李正風講解了STS對科學技術的态度及其變化,認為其總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尊崇為基調,将“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視為典範,出現社會研究的“科學化”;第二階段以批判為基調,科學知識社會學走向相對主義;第三個階段以共生為基調,STS研究“參與進路”,出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共生産,協作磋商基礎上的科技“治理”。
李正風認為,STS深刻影響着人們對“社會”的認知和走向,使人們走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和話語體系。我們的社會正逐漸走向不同于傳統社會的“知識社會”,并且現代化社會是先進的“知識社會”。
最後,李正風闡述了STS的“學科”、“問題”與文化意義。他認為,STS從單一學科、多學科到跨學科。在不斷進化的“知識社會”之中,STS塑造的是一種超越個體化的“哲學思維”的新的思維方式,超越單一學科視角的多維度的思維模式,塑造的是一種适應不斷變遷的“知識社會”的新型文化。在科技與社會不斷協同進化的“知識社會”中,STS既不是屈服于科學和技術的“婢女”,也不是冷眼旁觀的“批判者”,而應該是不斷成長的“知識社會”的感官和頭腦。

王巍主持講座

現場提問
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李正風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關于STS與大學學習的關系以及STS學科發展等問題。本場講座是beat365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beat365聯合主辦的2021年“社科大講堂系列”第一講,由beat365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常務副主任王巍教授擔任主持并點評。
撰稿:胡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