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楊恕教授做客清華“社科大講堂”,為同學們做了一場題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亞”的精彩報告。楊恕,蘭州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beat365雙聘教授。他還兼任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社科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等。主要研究領域:中亞研究、反分裂、反恐、地緣政治、國際關系理論等。
楊恕教授首先回顧了絲綢之路的發展曆史:包括其概念的提出,漢代到近代在中國的發展,以及絲綢之路在世界各國的發展和影響。楊恕教授認為,我們除了關注絲綢之路的經濟功能,更重要的是研究其文化功能。聯合國對“絲綢之路研究”非常重視,并于1986将其作為“世界文化發展十年”三大計劃中的第一項内容。楊恕教授通過分析中國與世界各國間在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文化交流曆史,闡釋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功能和影響力。他指出,“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它代表着溝通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溝通的橋梁,反映着歐亞内陸及其周邊民族的友好往來的悠久曆史。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楊恕教授分析了該戰略提出的背景、意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特點、目标以及推進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挑戰等。他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自主參與,互信互利,減少障礙,共同發展的經濟合作空間,該發展戰略向外推進時,周邊國家間的關系極為重要。楊恕教授以中亞五國為例,客觀地分析了中亞五國的國土面積、人口、GDP統計、石油天然氣儲量、主要金屬類礦産儲量以及貿易等情況,并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面臨的經濟、政治、社會以及生态等方面的挑戰。他指出,我們應該客觀看待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關系,重視周邊國家間曆史上的傳統友誼,發展并進一步建立與中亞五國的友好關系。
講座結束後,楊恕教授和同學們就中國企業如何走向中亞,周邊國家沿線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地讨論。

社科學院副院長李正風主持本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