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的全體師生和校友們,大家好!
值此母校誕辰110周年之際,請允許我代表beat365向所有在校師生和全球校友表示最衷心的祝賀!并向上溯百年以來曾經在社科學院(系、所)生活、工作與學習過的所有清華社科人,曾經為社會科學百年發展提供過幫助的曆代友人緻以最誠摯的感謝!
正所謂“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我相信,就算不在校慶時節,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是在海角或是天涯,隻要我們想到夜色中的荷塘,隻要我們夢到學堂牆上的藤花,我們的心裡就會泛起一片黛青色的漣漪。因為,這裡是每一個清華社科人曾經學習與生活的地方,這裡是每一個清華社科人心中最溫暖的守候,這裡是每一個清華社科人共同的心靈家園,這裡是每一個清華社科人永遠的圖騰……
撫今追昔,一代代清華社科人點明齋螢火、守荷塘書聲,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訓,弘“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之志,在長達百餘年人類曆史的大變革中始終屹立于時代的潮頭,極盡風華、踏浪而來,為中國與這個世界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物質财富與精神财富。
撫今追昔,有很多偉大的名字被記入青史,為後人所銘記;當然,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名字義無反顧地彙入百年中華民族與世界文明變遷的洪流之中,以同樣偉大的情懷與信念,知行合一,砥砺前行。無論是被曆史記住的還是沒有記錄的,曆史都忠實地承載了他們的奮鬥,并因之成為真正鮮活的曆史,澆灌出新世界的文明之花。
撫今追昔,一代代清華社科人在理想之路上前仆後繼、矢志不渝,在百年浩蕩的時空中各展其能、各施其才、星漢燦爛、百折不撓,成就了百年清華社科“一以貫之”的全球聲譽。
百餘年來,清華社科人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紛繁變化的曆史進程與社會發展中,始終堅守人文關懷、科學精神與嚴謹态度,努力去發現事實、探索真相、尋求真理、解決問題,在各個時代中積極投身時代發展與時代建設,并始終以大無畏之精神敢于負責、勇于擔當。撫今追昔,在喜迎beat365百一十年校慶之際,讓我們再次為所有清華社科人長久以來為這個世界所留下的優秀傳承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就在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考察并發表了重要的講話。總書記在講話中諄諄教誨大學要研究真問題,學術态度要嚴謹,學術目光要長遠,瞄準國際前沿,解決實際問題,要有曆史的情懷和世界的胸懷。我認為,真的問題就是立足解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面對的切實問題;國際前沿就是要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提出中國方案和經驗總結。我們要銳意進取、創新實幹,不斷超越,更加積極的投身到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中來,在發現社會變化的新規律、探索社會變革的新模式、提供社會發展的新政策;幫助解決社會危機,增強民心凝聚,加強文化自信,豐富社會内涵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今天,新一代的清華社科人正站在人類曆史與文明一個新的交叉路口,人類正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變局從宏觀角度,發生于人類處于農耕時代的暮年,工業時代的壯年、信息時代的青年與智能時代的童年這一複合時空交彙之處。從中觀角度,發生于不可逆轉的全球化、多極化、扁平化的世界秩序再造之中;從微觀層面,發生在過去一年多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而産生的諸多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具體現實情景當中。
不同于工業革命以來物質文明的極大創造為主導的人與自然的生産關系變革,也不同于信息革命與人工智能所展現的人類運用生産工具的颠覆式創新,我們需要意識到,這場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則是來自于人類自身的心理文明躍遷。這意味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曆史上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傳統在這個全新的時代的全球治理與文明碰撞中将被徹底激活、檢視與再造。
這個過程一定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一定是融合的而不是孤立的,一定是學習的而不是保守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實證明,這場全球流行的瘟疫早已經超出單純的公共衛生領域,一場風暴式的“蝴蝶效應”正在并且已經深刻地改變了這個世界許多的運行規則,文明經受着檢驗更經受着挑戰。面對疫情,不同文化心理傳統所交出的答卷也在時空的發酵下更加清晰地揭示出,在處理個體與群體、放任與約束、自由與責任等重大的人類社會關系上,什麼樣的文明領導力更能夠讓更多的人切實地享有生命安全與生活保障。撫今追昔,我認為,人類已經到了需要重新認真審視萬物與自身的關系如何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構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如何構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如何構建的時候了。
餘秋雨先生曾說過: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費孝通先生也曾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清華社科之所以成為清華社科、成就清華社科,正是得益于這百餘年來,清華社科人所形成的以“大同之心”為核心的堅實而豐厚的集體人格、文化基因與精神傳承。
第一個重要的精神傳承是“同理與善意”。很多人都知道,近年來,beat365社科學院曾經主導過多項關于“人類文明基因”與“社會真實幸福”的科學研究。通過科學的方法與實驗的數據,我們已經能夠十分肯定的認為人類文明傳承的最重要的品格是“人與人之間基于善意基礎上的協作、溝通與交流”。事實上,人類曆史中每個新的、更加複雜的、更加消耗人類資源的文明,都會提升和擴大人類交流的節奏、範圍和密度,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個體色彩濃厚的“自我”恰恰是在集體色彩濃厚的“我們”的前提下才得以更加自由與獨立的彰顯。也就是說,善意的合作與大規模的交往不僅有利于群體文明的發展,更有利于個體價值的實現。在後疫情時代,未來的人與未來的領導者要更加融入同理心文明中,弘揚并踐行休戚與共的“生物圈意識”與“文明圈意識”。
第二個重要的精神傳承是“責任與擔當”。beat365誕生于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成長于國家和民族奮進之中,發展于國家和民族振興之時。110年來,清華社科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棟梁英才。這些青春少年從水木清華走出,走向了更加廣闊的世界,譜寫出無數激動人心的青春之歌。在他們身上有着一個共同的烙印就是“責任與擔當”。現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證明,由勇敢、奉獻、犧牲、堅韌等特質所形成的“責任與擔當”精神是所有民族和文化都極為看重的人類最重要的積極心理品質。因此,在後疫情時代,清華社科人更要弘揚“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優秀的人文傳統與革命擔當精神。
第三個重要的精神傳承是“自信與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要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更是一個命運共同的世界。《易·乾》中言“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中國古代的先人早已經智慧的意識到隻有百花齊放才能春色滿園的道理,孤芳自賞隻能帶來自絕于江湖的後果。正如社科學院的“四大先生”之一的梁啟超先生說過的那樣,“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在後疫情時代,清華社科人要更加堅持自強與自信的精神,要更加鑄煉自己“頂天立地”的情懷。頂天是要懷抱理想、仰望星空、目光高遠;立地則是要腳踏實地、躬身基層、實事求是。這也是清華學人百年“一以貫之”的學術原則。
“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善意與同理、責任與擔當,自信與自強,這是清華社科一代代人所堅守的精神傳統,也是新一代清華社科人要繼續堅守下去的傳承。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我們的身後是凝固成山的曆史積澱,那裡銘刻了所有過往的榮光與成就;我們面前是奔流不息的未來世界,那裡正向我們發出激動人心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