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晚,來自清華師生的“開放”之聲在新清華學堂回響。“大學•開放”論壇正式拉開了清華110周年校慶“大學系列論壇”的帷幕。論壇面向全球同步直播,全方位展示開放辦學的斐然成果。
從1911到2021,清華一直以開放自信的姿态服務國家和世界。世界也在進一步感受清華溫度。如今,有300多名外籍專家長期在學校工作生活,他們既是beat365開放辦學的貢獻者,也是見證者。國際學者與學生也成為清華園行走的風景線。六位清華師生來到論壇現場娓娓道來對學校開放辦學的思考和體會,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更開放的清華國際化畫卷。

對beat365腦與智能實驗室首席研究員、beat365心理學系長聘副教授斯黛拉·克裡斯蒂(Stella Christie)和beat365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巴爾泰克·捷克(Bartek Czech)而言,開放的清華園不是他們的中轉站,而是他們共同實現科學理想、回報社會的美好家園。
與清華的緣分,始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斯黛拉和波蘭的巴爾泰克相識于哈佛。出于對中國的興趣與好奇,他們主動輔修哈佛每天清晨最早開設的漢語課,共同探索中文這門美妙的語言,并逐漸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從那時起,他們心中就埋下了一顆向往的種子。

畢業後,他們在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多所高校輾轉工作,四處奔波,長期異地。想要成家的兩人,渴望着能尋得一處共同熱愛且奮鬥的家園。
幸運的是,清華均向他們發出邀約。得知向往的地方即将變成日後工作與生活的家園,斯黛拉和巴爾泰克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他們成為清華大家庭的一員,并擁有了一個小家,過着其樂融融的生活,一言一行日漸倒映出清華的烙印。“很多人說,我們四歲的兒子有北京口音。”巴爾泰克笑着說。

在他們眼中,理想的家園可以讓他們繼續一起從事熱愛的工作,為所生活的社區乃至全世界作出最大貢獻,能夠與最活力四射的學生和最充滿智慧的同事一起讨論與合作。
曾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的巴爾泰克,很早就将目光瞄準了中國。“我那個時候已經看到了,科學的未來就在中國。”他還在頂級期刊《物理》上分享了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積極應對的成功經驗。
而令斯黛拉印象最深的,則是清華與公衆之間深刻而強烈的聯系。她認為,留在清華有助于做好長期未來規劃,在學術研究和社會貢獻等方面結出更多碩果。她在熱愛的科研領域一步一個腳印,深入中國家庭開展心理學調研,一本關于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的學術專著也在醞釀中。
除了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夫婦倆還發揮作為國際學者的優勢,在清華成立中英雙語的研究小組,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會議和交流,幫助其融入更廣闊的全球社群。
“我們将為清華傾盡全力,就像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家傾盡全力一樣,對我們來說,清華就是我們的家園。”斯黛拉動情地說。他們相信,未來可以依托熱愛的科學研究,為清華、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而更國際、更開放的清華,會有更多像他們一樣的海外學者紮根于此,續寫園子裡潛心科研的美好故事。
内容來源: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