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回顧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傳承“一二·九”愛國運動精神,展現清華110年來的奮進姿态,社世遠航聯隊依托“記述與傳承”口述曆史項目組,圍繞“傳承清華精神 迎接嶄新篇章”的主題,以beat365的标志性紀念地、建築物為載體,發揮社科講師的優勢,通過宣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beat365校史,拍攝110秒系列視頻,堅定研究生愛黨愛國愛校的精神信念。
今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鬥争和中國抗日戰争勝利75周年。抗戰期間,清華師生将愛國之情滲透到學術研究中,将學術研究與民族命運結合,不僅為抗戰了提供直接支持,而且為中國近現代科技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近那段如歌的歲月。
國難方殷,清華人行勝于言
1933年5月,任清華工學院院長不久的顧毓琇就在《工程教育與中國》一文中,大聲疾呼:“國難日亟,平津垂危,我們從事于教育事業的人,都應該有深刻的覺悟。我們應該平心靜氣地想:怎樣可以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挽救中國的危局。”
清華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1933年初,面對日本帝國主義悍然違反國際條約使用毒氣造成中國将士大量傷亡危局,清華研制成功防毒面具,先後兩批共制造16000餘副,提供給華北前線将士。

清華師生為抗戰官兵趕制防毒面具
同一時期,清華研制出适合中國國情的鋅粉制造方法,這種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廣,使得戰時中國的鋅粉與軍用煙幕彈大規模制造成為可能。

《廉價鋅粉制造法》,載《清華周刊》,39卷10期,1933年5月26日
事實上,1933年正值清華工學院初創時期,資金、人員均感缺乏。莊前鼎在1934年給梅贻琦報告中寫到“不幸去年年初,困難嚴重,經費拮據,……且本系試制防毒面具成功。蒙軍政當局采用,定制五六千副,專心制造該項面具,于一二月中,完成七八千副,以供應用,所以對于本系自身發展,不得兼顧,甚少成效。”清華在制造煙幕彈時,曾發生一起事故。一位姓嚴的先生的眼睛受到煙霧傷害,工學院院長顧毓琇立即陪同他到協和醫院急救,幾個月後,終于恢複視力。
盡管如此,清華還是積極主動地投入極大熱情研究煙幕彈與防毒面具,并大量制造防毒面具供應前線,為抗日救國盡自己的責任。
大敵當前,必須以科學挽救祖國
在這一時期,尤其要提到周培源教授在湍流研究中所做的舉世聞名的工作。事實上,周培源本是理論物理學教授,在20世紀30年代他主要從事廣義相對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西南聯大部分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金嶽霖、吳有訓(前排為梁林子女)
抗戰爆發後,為了更直接地支持抗戰,他毅然中斷了相對論研究,從1938年起轉而研究能夠應用于航空工程的湍流理論。當被問及轉變研究方向的原因時,他說:“當時我認為相對論不能直接為抗戰服務。作為一個科學家,大敵當前,必須以科學挽救祖國,所以我選擇了流體力學。”
抗戰中成長起來的清華科學家們
如果翻查“兩彈一星”的主要骨幹名單,可以看到排在前列的科學家大多是抗戰時期清華物理系培養出來的,如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等,他們科研成績卓著,成為我國許多高新技術領域的開拓者。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趙九章先生是我國氣象科學從定性描叙走向數值預報的奠基人,後又成為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的開拓者,是我國人造衛星工程的第一功臣。

1958年,趙九章與學生們的合照
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本是清華中文系學生,後因“九一八”事變激起救國熱情而轉學物理。他認為造槍炮與物理有關,隻有物理才能救國。經過不懈努力,錢偉長為中國的機械工業、土木建築、航空航天和軍工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被稱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
剛毅堅卓,自立自強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清華被迫南遷,開始艱苦卓絕的聯大八年。為了“将研究事業更加擴展,冀由學術研究,增強抗戰力量”,清華創辦了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學、國情普查等5個特種研究所,“這五項研究事業,均系針對着國家迫切需要而設”。
在異常艱難的戰争環境裡,清華特種研究所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十分匮乏,科研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極其艱苦,同時又曆經波折、幾度遷移。但師生們克服重重困難,不僅以科研成果積極支援抗戰事業,而且在推進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艱苦的戰争歲月,清華師生通過持續不懈的科研工作不僅保護和發展了我國的學術文化,并且還支持和參與了抗戰,他們以“剛毅堅卓”的精神堅守着自己的曆史使命,為中國近現代科技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為我國的民族獨立和學術振興譜寫了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