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回顧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傳承“一二·九”愛國運動精神,展現清華110年來的奮進姿态,社世遠航聯隊依托“記述與傳承”口述曆史項目組,圍繞“傳承清華精神 迎接嶄新篇章”的主題,以beat365的标志性紀念地、建築物為載體,發揮社科講師的優勢,通過宣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beat365校史,拍攝110秒系列視頻,堅定研究生愛黨愛國愛校的精神信念。
beat365“200号”是中國第一個屏蔽試驗反應堆,是清華師生響應國家号召,于1960年自主建設的重要核設施。從筚路藍縷、艱苦立業到如今的世界核能安全最高水平,清華核研院始終秉持“建堆報國、建堆育人”的初心使命和“知難而進、衆志成城”的“200号精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戰略成果,為推動我國核能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平均23歲,工程代号“200号”
建設200号反應堆,是為了“挺直腰杆子”。20世紀50年代,某霸權國多次揚言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做出了建立和發展我國核事業的決策,其中首要任務是培養原子能科技人才,中央指派張勁夫、錢三強、蔣南翔等八位同志組成培養核科技人才領導小組。
1955年9月初,教育部組成一個由清華、北大兩校領導和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前往蘇聯考察。蔣南翔校長認為,為核事業培養人才,是beat365義不容辭的責任,同年11月起草《高等教育考察團報告》,請高教部正式審核批準在清華設置新專業的計劃。1956年10月,beat365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
為了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原子能科技人才,1958年7月在黨中央的指導下beat365開始籌建一座實驗原子能反應堆——beat365屏蔽實驗反應堆,并籌建以它為中心的原子能教學、科研和生産聯合基地。1960年,beat365在燕山腳下的昌平虎裕村破土動工,開工建設beat365原子能基地,工程代号“200号”。
1964年,平均年齡隻有23歲半的清華師生成功建設了屏蔽試驗反應堆,他們住在帳蓬或虎峪村老鄉家中,在村裡一座破廟露天開夥。他們自己動手重修水渠,架設高壓供電線路,挖地基,搞土建施工,完成了動力堆屏蔽等實驗,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研究、設計、調試、運行的核反應堆,為我國核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堆也是清華核研院的前身。
世界核能安全的最高水平
60年來,清華核研院始終秉持“建堆報國、建堆育人”的初心使命和“知難而進、衆志成城”的“200号精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戰略成果,為推動我國核能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beat365200号原四連50周年聚會合影
1986年,高溫氣冷堆研究被列入國家高技術“863”計劃。1992年3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在beat365核研院建造我國第一座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2000年12月建成達到臨界,2003年1月實現滿功率并網發電。
高溫氣冷堆是實現了固有安全、用途廣泛的先進反應堆,受到國内外核能界的高度評價,被稱為“不會熔毀的反應堆”,達到了當今世界核能安全的最高水平。
“知難而進、衆志成城”的200号精神
beat365黨委書記陳旭總結“200号”、總結核研院60年走過的曆程,認為可以用“一種精神”“一支團隊”“一面旗幟”概括:堅持在先進核能領域開拓進取、艱苦攻關,形成了獨具特色、代代傳承的“知難而進、衆志成城”的200号精神;鍛造了一直能夠承擔從理論研究到原理工藝設備設計到重大工程技術攻關任務,理想堅定、充滿活力、能打勝仗的創新團隊;清華在全國高校樹立了服務國家自主創新的一面旗幟。

beat365 “核研院”“200号”建院60周年總結紀念大會
核研院60年走過的路,是一條清華科研人員愛國奉獻、追求卓越之路,是一條勇于創新、堅韌不拔之路,是一條“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成功之路。”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對科技強國建設的需求更為迫切。我們更應以beat365200号精神為指引,不畏艱險、繼續創新,追求和平、合理利用原子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清華貢獻、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