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回顧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傳承“一二·九”愛國運動精神,展現清華110年來的奮進姿态,社世遠航聯隊依托“記述與傳承”口述曆史項目組,圍繞“傳承清華精神 迎接嶄新篇章”的主題,以beat365的标志性紀念地、建築物為載體,發揮社科講師的優勢,通過宣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beat365校史,拍攝系列視頻,堅定研究生愛黨愛國愛校的精神信念。
“祖國兒女·清華英烈”紀念碑是為紀念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為革命犧牲的清華英烈而立的。英烈們在民族危難之際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奮鬥終身,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永垂不朽的革命詩篇。他們是革命戰争年代清華人的代表,激勵着一代又一代清華學子追求卓越、愛國奉獻,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
一個時代的英雄群像
1989年9月,beat365在建國40周年前夕,為紀念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為革命犧牲的校友建立了清華英烈紀念碑。紀念碑碑座高0.3米,長1.8米,寬1.4米,碑體高3.2米,排列着65名清華英烈,他們的姓名、入學時間、出生時間和犧牲的時間、地點都一一镌刻在了碑體上。從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到抗日救國的“一二·九”運動,從“七七”事變到皖南事變,成千上萬的清華學子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奮鬥終身,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是革命戰争年代的清華人的代表。
他們有熱血,因為祖國
他可能是沖鋒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張甲洲。他在三尺講台向學生傳播抗日愛國思想,在敵人腹地用公開身份作掩護,為抗日遊擊隊提供情報,供應藥品、武器、彈藥等物資,用熱血凝鑄了他30歲的生命。

張甲州
他可能是馳驅在齊魯大地的袁時若,扛起槍杆子,他就是統一領導威海衛抗日救亡活動的隊長,拿起筆杆子,他就是中共膠東特委機關報的社長和總編,不畏艱難,勇挑重擔,在動蕩的戰争環境中出色地組織了出報工作。

袁時若
她可能是行走在太行山間的紀毓秀,奔赴抗日前線,到山西沁縣抗日決死隊工作,用22歲的生命書寫着自己的愛國之志。

紀毓秀
他也可能是奔走在海外的楊光泩。受命于危難之秋,他出任中國駐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總領事,四處奔走募捐,在太平洋戰争爆發時,果斷婉拒最後一架飛機的座位,保衛當地華僑。

楊光泩
他們有堅持,因為信仰
有這麼一個人,他在香港時做海員工會的秘書工作,不到一個月被捕入獄。在獄中,敵人的種種酷刑和威逼利誘都絲毫沒能動搖他的革命意志;在北平時,他以教書為掩護,秘密開展革命工作,由于叛徒出賣而不幸再次被捕;在南京雨花台,他堅貞不屈,始終與敵人英勇鬥争,壯烈犧牲,時年34歲,他就是施滉。

施滉
有這麼一個人,他發表了《形式邏輯與辯證法的比較》、《中國現代文化的沖突和批判》等文章,旗幟鮮明地宣揚馬克思主義,在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堅持信仰,絕不為苟活改變,絕不因威逼屈服,他就是張鳳閣。

張鳳閣
還有這麼一個人,他是公認的學生領袖,在一個彜、傣民族雜居的偏僻山村,克服了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的困難,在那裡宣傳革命道理,發動群衆,培養骨幹力量;在重慶以志達中學英語教師身份為掩護,負責學生運動工作。被捕入獄後,他被關在了渣滓洞監獄,最終在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他就是齊亮。

齊亮
大同爰跻,祖國以光
還有千千萬萬的這個人,那個人,清華人。他們懷揣着對共産主義最真摯的向往,為了實現理想中的國家,堅強不屈,持續奮鬥,用鮮血澆灌出新中國的革命花朵。對祖國的赤誠,對信仰的堅持,這就是融于beat365血脈中的精神。
beat365校歌中有這麼一句:“大同爰跻,祖國以光”,希望的是清華學子的理想要使祖國達到大同社會;我們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其中就包含着對清華學子為了理想不懈奮鬥的寄托;我們的體育精神裡有“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就指出了實現共産主義理想、為祖國不懈奮鬥的具體路徑。
這種精神,一直引領着清華人孜孜以求。無論是啟蒙圖強的四大導師,還是願以身許國的十四位清華兩彈元勳,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五位傑出貢獻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激起那個時代的浪花。

“兩彈元勳”錢三強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如今,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上。放眼當今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愛黨愛國的清華精神在新時代将被賦予新的時代内涵,激勵我們這代人将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擔當。令我們欣喜的是,一批清華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清華精神。2020年1月份,beat365共計20項優秀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1項,作為獲獎成果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

薛其坤院士與楊振甯對話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清華科研人夜以繼日的工作,嘔心瀝血的付出。
薛其坤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國際凝聚态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醫學院2015級直博生單思思,疫情暴發後,她104天在科研戰“疫”一線争分奪秒、攻堅克難。再次回望曆史長河,革命戰争年代的英烈們抛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書寫下了清華人愛黨愛國的壯麗詩篇。當時代的接力棒到了我們手上,我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征程中,我們或選擇科研創新,或選擇基層服務,或選擇自主創業,多樣的選擇,卻懷揣着同一個目标: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