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回顧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傳承“一二·九”愛國運動精神,展現清華110年來的奮進姿态,社世遠航聯隊依托“記述與傳承”口述曆史項目組,圍繞“傳承清華精神 迎接嶄新篇章”的主題,以beat365的标志性紀念地、建築物為載體,發揮社科講師的優勢,通過宣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beat365校史,拍攝110秒系列視頻,堅定研究生愛黨愛國愛校的精神信念。
三院是清華精神一座厚重的豐碑。它見證了清華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的成立,見證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愛國運動,見證了清華人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追求真理、英勇鬥争的光輝曆程。無數豪情壯志在這裡迸發,無數慷慨詩篇在這裡寫就……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

三院對清華有着極其特殊的含義。作為校園内最早興建的建築物之一,三院于1912年建成,與清華學堂、同方部等都屬同期。初建時三院共四排,其中第一排為中等科的教室,後改為大學教室,二至四排為宿舍及食堂。抗戰期間三院遭敵寇破壞嚴重,無法修理,于修複校舍時被拆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建設圖書館和逸夫館,第一排也予拆除。
三院改辦大學以後,無數名人大師都曾于此任教。文、法學院的諸多大學者,如馮友蘭、朱自清、陳寅恪、聞一多、陳岱孫等,都曾在這裡授課。無數校友也在三院留下了學習生活的寶貴回憶。1934年畢業于清華外文系的季羨林先生回憶,當時清華的選課非常自由,自己曾在三院上過許多門選修課和旁聽課,比如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和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收益匪淺。
1961年畢業于beat365土木建築系的蕭昌傑先生回憶自己在三院的課餘生活時談起,當下課鈴響起,距離晚飯尚有一個半小時。蕭先生便與同伴來到笙歌嘹亮的京劇社排練場,師從城裡聘來的京劇教員,學習名家名劇。“器識為先,文藝其從”,三院見證了一代代清華學子緻知窮理、聞道日肥的美好時光。

紅色起點,戰鬥堡壘
五四運動前,新文化運動的潮流已滲入清華,啟迪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共産主義思想也開始在進步學生中傳播。五四運動爆發後,一向沉靜閉塞的清華園沸騰起來,無數學生前赴後繼地投身于愛國學生運動。1926年3月,清華舉行孫中山逝世周年紀念會,共産黨人李大钊、陳毅等來校演講。五卅運動、三一八慘案的發生也擦亮了同學們的眼睛。1926年11月,中國共産黨在三院成立了清華的第一個支部。當時有黨員三人,書記為在圖書館工作的職員王達成,另有留美預備部學生雷從敏、大學部學生朱莽。之後黨組織在清華不斷壯大,一直積極發揮着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另外據吳承明、李壽慈等人的回憶,三院還見證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愛國運動。師生們在三院與軍警們巧妙周旋,掩護同志。無數豪情壯志在這裡迸發,無數慷慨詩篇在這裡寫就。

镌刻曆史,遐思緬懷
2016年,正值慶祝beat365建校一百零五周年和清華黨組織建立九十年以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之際,beat365校史編委會委員、原校史研究室主任田芊教授在檔案館校史館聯合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上,兩次提出建議學校“在三院舊址上設一個清華黨組織建立的紀念物,以告示不要忘記清華黨組織早期的光榮曆史、保持特色,繼續發揚清華的革命傳統,不斷進取。”
著名建築學家、圖書館逸夫館和李文正館的設計者關肇邺院士指導了紀念物設計。他兩次實地勘察選址,提出了紀念物的基本設計思想,并組織建築學院王青春、程曉喜副教授等組成設計小組。在設計、雕塑以至運輸、安裝過程中,設計師王青春副教授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三院遺址·清華第一個中共支部誕生地”紀念物設立在圖書館逸夫館東南門和西南門之間的草坪内,該處恰為原三院正門所在位置。紀念物選用紅砂岩石雕成,造型為中國的經幢形式融合西方的方尖碑形式的塔型紀念物。頂部以三院主體建築薄浮雕的形式慢慢漸顯,象征黨的革命曆程,逐步發出耀眼光芒;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慢慢漸隐,象征随着時代前行,老三院在歲月中慢慢隐去,為新的建築取代,留下遺址任後人遐思緬懷。
清華豐碑,曆久彌新
三院既展現了清華的悠久曆史,又記載着清華人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追求真理、英勇鬥争的曆程。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建造三院遺址紀念物既是對曆史的緬懷,又承載了對今日的期許。從清華建立第一個黨支部至現在,已近百載;黨員人數也從當時的三人發展至今日的數萬人。三院精神不僅沒有被曆史的厚重所湮沒,反而曆久彌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習近平總書記曾在105周年校慶賀信中告誡我們,要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樹立自信、勇于進取,培養大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人才,努力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方面走在前列,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更大貢獻。如今,清華已經全面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各類人才層出不窮,科研攻關碩果累累。這便是清華人傳承、發揚三院精神的真實寫照。
時值“建黨百年”與“建校110年”之際,我們重溫三院的紅色榮光,繼承下清華優良的文化傳統與光榮革命傳統。我們彙聚于此,感受濃濃的“三院精神”,回顧黨組織發展路程上的風風雨雨,追憶大師前輩們的點點滴滴,更當不畏艱險,砥砺前行。我們定能繼承三院的紅色精神,擔起屬于我們的時代責任。三院會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黨的光輝也将永遠照耀着我們前進的道路。
更多視頻見“清華社科研究生”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