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成就彼此是最重要的生活能力 | 院長彭凱平在beat365社科學院畢業典禮上的緻辭

2023-06-25

6月24日,在beat3652023年畢業典禮上,院長彭凱平以“成就彼此”寄語畢業生,希望同學們珍惜身邊那些支撐自己一路走來的關系和力量,發揚互利合作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在彼此的成就中成就自己不凡的人生。

成就彼此是最重要的生活能力

彭凱平

各位beat365社科學院2023年的畢業生們,各位老師、家長以及此時此刻在天南海北隔空陪伴着我們的親朋好友們: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beat365社科學院的全體教職員工向2023年畢業生緻以最衷心的祝賀!你們當中有國家級獎學金、優秀論文獎、各類學術競賽獎和優秀學生獎獲得者,中外交流的學生大使,還包括各種級别的體育競賽優勝者,比如奧運會冠軍申雪和趙宏博夫婦。更重要的是,你們都是經曆了三年新冠疫情的挑戰,浴火重生,在自由的天空中,沐浴着燦爛的陽光,展翅飛翔的清華畢業生! 恭喜你們學業有成,同時祝賀你們順利畢業!

今年還有許多疫情三年期間畢業的同學,因為防疫的要求沒能參加畢業典禮。學校承諾你們可以在畢業後的任何一年回來參加畢業典禮,有效期終身。歡迎同學們回家!

記得很多年前,央視播過一期以大學生畢業為主題的紀錄片。紀錄片結尾時的一段話外音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舊的去了,新的來了,這看起來就像一次簡單的輪回。但正是這每一次輪回背後,都有着一段永不回來的青青歲月……”

像往年一樣,我知道此刻又要送别一次與衆不同的青春。中國人特别重視相聚與離别,所以古人創造出“聚散兩依依”“相見時難别亦難”這樣千古名句來表達我們最深切的情感。

事實上,離别固然有那一點淡淡的憂傷,但正是因為有離别,反而會促使人們産生出對相聚更加濃烈的憧憬與期待!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得到一次加強。比如,平時你們聽彭老師的課,課聽得認真,但人不見得記住,但今天你們聽我講話,講什麼可能沒記住,但對人卻記得特别深刻!

這是一個玩笑,也不是玩笑。因為人生最重要的生活能力就是成就彼此!

所以,今天作為臨别囑托,我不給你們如何在未來展現才華,如何建功立業,如何郎情妾意的建議,我隻想告訴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珍惜你自己,珍惜你身邊的人,珍惜你身邊的環境,珍惜你與這個世界美好相遇的每一天。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就開始與世界建立起各種關系,我們的生活也從這些關系中從無助走向自立,從幼稚走向成熟。某種意義上,沒有人是孤立存在的,是各種關系塑造了我們人生,我們的人生也是各種關系的作用結果。這裡說的關系,并不是“拉關系,走後門”的關系,而是指我們與世界,特别是與他人的積極聯結。它很重要,相當的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呢?

從1938 年起,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中心的幾代研究人員在長達85年的時間裡,前仆後繼地對“到底是什麼因素能給人的一生帶來最多的幸福感,并且,會影響人的健康與長壽”這個問題展開探索。

令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人生最重要的幸福因子,居然既非金錢,亦非名譽,也不是成就與權力,而是那個為每個人所熟悉的——人際關系的質量!正如研究人員所感慨的那樣:“美好生活是一種複雜的生活;它是快樂的,且極富挑戰性;它充滿愛,但也伴有痛苦;它永遠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發生’,相反,它是一個過程,它包括動蕩與平靜、輕松與負擔、掙紮與成就、挫折與躍進,以及重創。”

歸根結底,“美好生活是在一個賦予我們生命意義和美好的關系網中得以維持”。

複雜的人生就像一場交響音樂會,豐富的音色才會讓人生之曲酣暢淋漓。人類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天然的存在,而挑戰和解決問題會激發人的潛能與幸福感。人類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了心智,而後發展出強大的認知能力、基于倫理與美學意義上的價值觀、愛的感受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回到每個個體身上,各種生活情景與各種情緒會時常伴随我們,不論是那些被認為是“好的”或者“不太好的”。這似乎正是每個人生命的基本節律,卻也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人生事實:每一段人生都是不平凡的,是随波逐流也好,是逆風飛揚也罷,人生是一場不能走回頭路的單行道,一路走過,一路風景,最終洗盡鉛華,你們會發現,真正支撐着我們一路走來,風雨無阻的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我們周圍那些強有力的關系——溫暖而堅毅、持久而平和。

換句話說,美好生活來自成就彼此!“你成就了别人,别人也成就了你。你成就了世界,世界也回報你以最大的幸福。”這不是一個秘密,可很多人卻不太知道。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了解了這個關于美好生活的啟示之後,能夠形成自己的堅定的生命觀、世界觀與幸福觀,并且為了你的選擇,勇往直前。

成就彼此,可能還包括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通。從古代幾大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到今天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勢不可擋。文化關系的繁榮或衰落早已成為判斷個體、家庭、社會、國家、民族與文明是否健康的一項最重要的标準。

我們學院的心理學系曾經花了三年多年時間,通過對存儲在大數據平台中,從公元零年到公元2000年人類9種語言的全部文獻進行了分析。結論是,人類社會的真正繁榮不是靠戰争與掠奪,而是靠交流與合作。不是靠鐵血與大棒,而是互利互惠的彼此成就。

這樣來看,彼此成就不僅是個人的積極品格,也是群體的積極特征,更是文化的積極選擇。

這讓我們不由得想起漢語中的那個“仁”字所追求的古老意向。

在《說文解字》中,“仁”最初的意向是一個人背向端着兩個木棍平穩地站立着。木棍能夠平穩需要一些條件。比如,前面端木棍的人的力量與責任,或者後面隐藏着一個同樣的人使木棍保持平穩。因此,中國古人造這個字的時候賦予它的圖形的意義就再明确不過了。那就是一個能稱為“仁”的人,首先要有責任與擔當,并且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也代表着一種奉獻與犧牲精神,強調互幫互助的協同與和諧。而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仁”所代表的大愛與大德,正是儒家正統學說最為核心的理念,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多年的正統社會規範與倫理追求。

當我們把哈佛大學關于積極關系的研究與我們的文化隔空對話,我們驚奇的發現,成就彼此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偉大基因,其更具有普世的意義。

為什麼一代代的中國人這麼重視關系,這麼依賴關系,這麼維護關系……因為修齊治平來自于此。

為什麼一個如此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曆史的關系的東方民族,一邊呈現着濃烈的世俗煙火與現實紛擾,一邊又同時盛放着無比超然的覺性、靈性與灑脫……因為内聖外王呈現于此。

為什麼東方文化中的煙熏火燎與逍遙超然既矛盾又統一……因為中國人的生命追求與生活方式的複雜性正是被那個由“關系”的流淌所聯結起來的成就彼此所造就。

成就彼此,我們的文化裡一直流淌着一項通往人類真實幸福的基因,而将這個基因讓全世界更多的民族與文化所了解,則需要你們以大智慧、大勇氣、大堅韌去實現。

這是你們的責任,是你們的使命,也是你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記住清華社科的“社會情懷與科學精神”,記住beat365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記住你們這燦爛的青春年華,在彼此的成就中成就你們未來不凡的人生!水木清華園中的一草一木将在這裡一直守候着你們,看未來有什麼不一樣……

再次祝賀同學們畢業快樂!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