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朋友一聲“再見”,來自新雅書院的馬歆茗圓滿完成了當天的數據收集工作。在《前沿創新研究:社會情感智能I》(以下簡稱《社會情感智能I》)課上,她的研究題目是“兒童關于熱情和能力的性别刻闆印象如何發展”。
疫情帶來了諸多不确定性,由于無法面對面采訪,在指導教師伍珍的鼓勵下,她創新實驗手段,精心設計了卡通版幻燈片,采取騰訊會議方式與受訪者溝通。
“我的研究着眼于學齡前兒童,探讨他們評價他人時能否将熱情和能力作為兩個獨立的維度,以及他們是否與成人一樣存在性别刻闆印象。”馬歆茗解釋說,“我設置了相關場景和互動類題目,收集兒童的反饋,基于此開展數據編碼和測量工作。”

馬歆茗做心理學實驗
與馬歆茗一樣,《社會情感智能I》的選課學生對心理學充滿了興趣,由于面對面采訪機會受限,他們積極克服困難,采用在線遊戲、幻燈片展映、騰訊會議等方式推進數據收集工作,保證實驗調查順利進行。戴逸清通過在線播放幻燈片講故事、請小朋友回答問題的方式展開調查,她說,“伍珍老師每一個階段都給予我很多悉心的指導與鼓勵,讓我能夠更有方向、更有動力地完成一步步挑戰,最後獲得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結果。”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自己做一個研究,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探索,并且在老師和學長學姐的幫助下逐漸從懵懂到能夠自己進行實驗。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也能夠把在課本上學到的或者學不到的知識加以應用,加深印象。”梁一鳴說。

梁一鳴做線上訪談
“他們都是第一次做心理學研究,還是在線這種hard模式。雖然目前還沒有完成整個研究,我們還不知道研究結果是什麼,但是這個過程能夠走下來就相當不容易了,我也為他們感到很自豪!”授課教師伍珍笑着說。
“社會情感智能(social-emotional intelligence)”強調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和心理狀态(如願望、信念、意圖、知識等),在此基礎上形成競争與合作的生存智慧;它還包括整合和利用社會信息,在不确定的、有風險的情境下做出決策,并通過共情與心理理解能力配合完成社會互動任務。

伍珍與學生讨論
在《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進階》基礎上,《社會情感智能I》是系列課程的第三階梯。在這門課上,導師以“手藝人”方式指導學生完成一項原創心理學研究,支持學生一步步完成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果—論文撰寫—交流發表等各個環節。特别在疫情期間,課程轉為線上,使得數據收集工作更具挑戰性。為了幫助學生更順利地開展研究,每周伍珍都會定期與學生線上讨論進展,提供具體反饋,幫助學生逐一解構痛點難點。
梁一鳴非常喜歡研讨課這樣“相對自由而且更加接近于科研的形式”。在課上,他可以與教師一對一深入交流,聚焦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并找到研究突破口。梁一鳴的課題目标是探究中國父母“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也同樣使用了騰訊會議開展訪談工作,并獨具匠心地設計了“在線畫畫任務”以測量親子互動模式。

三門課的逐層遞進關系
有關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伍珍提出“思考-閱讀-寫作三位一體模式”,通過設置基礎理論課和與之匹配的小班研讨課,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分析、評價、溝通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學術态度和深入鑽研的科學精神。

審辯性思考-閱讀-寫作“三位一體”式創新思維培養
實踐不停步,創新無止境。
來源: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