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社科學院實踐總結答辯會在五教5104舉行。社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李颍,校團委創業中心主任徐銘擁老師,社科學院學生組組長李秋甫輔導員,社科學院團委書記黃思奕輔導員,以及社科0帶班輔導員王安磊、楊帥帥,社科1帶班輔導員唐偉、楊碧瑩、劉好,以及社科1全體同學現場參與了答辯會。現場參與答辯會。

此次答辯會以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開展,會場140餘名師生以騰訊會議聯系國際生實踐支隊,以荷塘雨課堂開展觀衆投票環節,現場互動熱烈。
答辯會開始,社科團委實踐組播放暖場視頻“清華學子暑期實踐行”,回顧2021年beat365暑假整體情況。

黃思奕介紹實踐情況
之後,社科學院團委書記黃思奕輔導員介紹2021年社科學院暑期實踐總體情況。從實踐覆蓋面、宣傳效果、立項參與度等方面,肯定暑期實踐合作院系數量顯著擴大,支隊數量穩步上升,參與人次逐年增加,實踐影響力顯著提升,不斷拓寬拓廣實踐成果的産出和轉化方式。同時希望一字班新生能夠繼續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既洞悉社會發展,又提升個人能力,積極行動起來,做行勝于言、全面發展的社科人。

支隊答辯

評委提問打分
接下來的答辯環節,“社世探微”實踐項目的十個支隊進行風采展示,各支隊從不同的視角對各自的實踐主題進行解讀,并回答現場嘉賓提問。
地方經濟發展問題始終要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基礎,探尋适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紅旅興鄉”——江西省贛州市瑞金、于都兩地紅色旅遊産業調研支隊探索紅色聖地開展旅遊業的有效途徑,即以旅遊業帶動經濟與相關産業發展。“浦江溯遊”上海養老服務産業調研支隊以實地調研的形式,結合專業特色,深入分析養老服務的現狀與未來。
村莊和社區中的民生百态始終是社會實踐的重要主題。鄉土重塑——“西引力”陝西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調研支隊和“按圖索治”浙江德清數字治理調研支隊聚焦鄉村、社區發展,從基層民間自發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鄉村數字化治理兩個視角,展示城鄉發展新局面。銅都留青——赴雲南會澤支教支隊用獨具特色的課程設置為我們打開支教途中的點滴收獲。
随着中國的穩步發展,恰逢許多重大事件和節點,中國的大國形象逐步在經濟、外交、社會、文體事業等方面獲得國際認可。“百年接力實踐團”北京冬奧調研支隊展示了奧運遺産的使用規範以及中國冰雪産業的發展全景。大熊貓出租與國際關系支隊梳理中國“熊貓外交”的發展史以及時代背景。“華夏印象”疫情中的國際形象跨國調研支隊以線上調研、線下實踐的形式,思考疫情前後的中國形象變化。
受海外疫情影響,許多滞留海外的國際生同學無法線下參與實踐,但他們仍積極行動,在自己國家踐行着社科學子的全球勝任力。“南洋華夏”beat365學生馬華社會實踐支隊和“疫起學C•E技之長”馬來西亞支教支隊通過線上實踐、調研、支教等形式,順利完成暑期實踐,并通過騰訊會議進行答辯。
中場環節設置“一站到底”遊戲環節,屏幕上出現清華校園、社科學院、明齋等關鍵詞的趣味問題。最終,10位同學獲得了“beat365110周年校慶”帆布袋。
“社世探微”支隊答辯結束後,社科學院“曆變城鄉”品牌實踐項目做風采展示,從選題、實踐過程、宣傳、實踐結論、成果轉化等方面,對四個支隊的暑期實踐成果進行宣講:浙江新昌支隊調研“工業立縣、生态興縣、創新強縣”的新昌模式,四川金堂支隊和貴州清鎮支隊分别調研鄉村職業教育發展和農民市民化的問題,廣東汕頭支隊調研亞青會的籌辦對居民城市認同感的影響。“曆變城鄉”也期待着有更多零字班、一字班同學的加入,共同成長。

李颍總結發言
總結會接近尾聲,社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李颍老師在總結中充分肯定了同學們在本次暑期社會實踐中的收獲和成果,在實踐中傳承了學科傳統,體現了社科特色。同時也對社科同學提出三點期望:加強“問題意識”,不斷提高實踐水平;培養成長思維,在團隊合作和社會交流中提高個人能力;堅持實事求是,努力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社會科學學者。

徐銘擁總結發言
校團委創業中心主任徐銘擁老師在發言中表示,從實踐展示中可以看到大家既有問題意識,又有研究能力,同學們善于認識和思考社會問題,支隊成果充分體現了“家國情懷”和“人類關懷”,實現了“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目标。希望新學期的實踐工作中,繼續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實踐幫助同學們豐富理論學習,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帶着實踐思維做研究。

部分頒獎合影
經過前期函評、支隊展示、嘉賓現場打分等環節,最終評出2支金獎支隊,3支銀獎支隊,2支銅獎支隊和1個風采展示獎。

現場合照
今年暑假,社科學院共有198人次投身社會實踐,在6位老師和3位輔導員的指導帶領下,24支海内外實踐支隊走入田野,了解社會現實、夯實專業基礎,在實踐中增進師生交流,進一步提升實踐育人成效。
社科學院團委秉持“實踐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堅持發揚社科學院在社會實踐方面的優良傳統和專業優勢,組織學院本科生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運用自己的“社會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去理解世界的差異、探索社會的規律、解決身邊的問題,努力做到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