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1日,河南省出現曆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天氣,全省大部分地區持續降暴雨或大暴雨。毗鄰鄭州的新鄉市也同樣遭遇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降雨,當地居民的生命财産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汛情,當時正在新鄉市牧野區開展獨立田野調查的社科學院2018級博士生史書豪不懼艱險,毅然選擇參與社區抗汛志願者隊伍,投身一線搶險救援工作,在保衛新鄉的抗汛戰鬥中貢獻清華力量。
目前,河南汛情已過,迎來了風雨後的明媚陽光。共青團牧野區委代表牧野人民為史書豪送來了一封感謝信——感謝其在危難時刻與牧野人民風雨同舟,共克時艱!

共青團牧野區委感謝信
實踐中的黨員——紅色初心
7月19日至21日,史書豪所在的新鄉市牧野區正經曆着持續性強降雨。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當地的基礎設施遭到了嚴重損壞。在斷電、斷網、城市内澇的多重困境下,當地居民的生命财産安全已然陷入難以保障的危情之中。
汛情就是命令。新鄉市各級領導幹部迅速展開部署,秉承着“深入一線、堅守一線、指揮一線”的原則投入到抗汛搶險工作中。史書豪所在社區的6名黨員幹部冒雨出行、沖鋒在前,以保障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為頭等大事,扛起了搶險救援的重任。
7月22日上午,大雨造成了嚴重的路面積水,嚴重阻塞了城市交通。此時的史書豪站在住處的窗前,看着窗外道路兩旁倒塌的樹木,路面近兩尺高的積水,還有正在淌水而行的幾位熟悉的社區幹部身影,内心滿是關切。他主動拿起手機,聯系社區工作人員,強烈要求加入志願者隊伍,與社區居民一道,保衛牧野,保衛新鄉。
“身處當時的情景,我并未想太多。因為我是一名黨員,那份源于心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允許我退縮。當時我已在當地開展了近半個月的田野調查,和當地居民關系融洽。我始終牢記着共産黨人為民服務的初心。”事後被問及當時因何主動投身抗汛一線時,史書豪這樣說。

7月22日新鄉市牧野區汛情
汛情下的先鋒——清華擔當
7月23日,史書豪與社區工作人員一道外出發放救援物資,他們的任務是把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心救援物資安全送到每家每戶。然而,被水淹沒的道路早已是寸步難行。迫于無奈,他們隻能利用鏟車一次次地将物資運送到居民集中住宅區,再各自淌着水将一箱箱的物資交到居民手中。
“我們并沒有注意水有多髒、有多深,也不會想有多困難、多辛苦,我們隻想盡快地、安全地将物資送到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的手中。我們知道每一份物資都是承載着沉甸甸的愛心的,對于那些被困在家裡的居民來說,這些就是生活的保障。”
7月24日,由于上遊洩洪,牧野區的城市内澇更加嚴重,多地出現嚴重水情。史書豪聞知後迅速趕赴護堤搶險一線,投入裝沙袋、築堤壩的工作中。推土、裝袋、傳袋、築堤,每個環節緊湊而有序。每個人此時都好似一個防汛袋、一顆螺絲釘,牢牢地紮在自己的位置上,與洪水搏擊。
“堆沙築堤的場景令人震撼,現場是成百上千的黨員、群衆。大家快速有序地傳遞着自己手中的沙袋,一直到最終半人高的堤壩築成,沒有人感到辛苦,也沒有人想到危險。我身為一名清華學子,清華教會我的是為國為民的擔當,能夠同牧野人民風雨同舟,奮戰在搶險一線,我倍感自豪。”

史書豪等人運輸、發放救援物資
“田野”裡的學者——社會情懷
“我本是前往新鄉市牧野區做田野調查的,後來接連遇到汛情、疫情,便自發投入到當地抗汛、防疫的工作中去了。”史書豪說,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的博士生,專業賦予和要求他的是葆有“社會情懷”和“社會擔當”。“因此,我也始終關注着社會問題,關切着物力民生。”
“這次經曆給予我最深的感受在于群衆的力量是無窮的。”他說道,災情面前,在黨員先鋒的感召下,無數的人民群衆一呼百應,紛紛投入抗汛救援的工作中來,其中不乏老人和小孩。大家都有着高漲的愛國熱情和不懼一切困難的沖勁,衆志成城,共克時艱。
“通過這次深入基層的實地調研,我深切認識到黨的領導的制度優越性。正是這種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方能在大災大疫的危難下實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實現以人民為中心,做到切實保障民生,維護人民的利益。”史書豪表示,未來他要立志做一名紮根中國大地的學者,做一名躬行實踐的學者,為國家社會發展貢獻清華力量。

史書豪與志願者接力發放物資
撰稿:吳永濤
供圖:史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