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接力 行健緻遠
——在2021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社會學系2020級博士生 王宇航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師弟師妹們:
大家下午好!
别過夏花燦爛,走進秋葉靜美,一路兼程、一路榮光,“殷勤喚起、大地清華”。今天,終于和親愛的同學們會師在美麗的清華園和社科學院!首先,我代表全體在校研究生,歡迎各位師弟師妹的到來!
百年清華,邺架巍巍。在這裡,一雙跑鞋為伴,晨曦中“馬約翰圈”激發起磅礴青春正能量;從六點半早餐供應到十一點深夜食堂,全校19處美食打卡帶來天南海北風味佳肴;約上三五個好友,紫荊操場永遠歡迎大家盡情暢聊紫操夜話,當然前提是,夏天要提前噴好花露水。精彩社科,多元會融。在這裡,我們将共享“社世有聲午餐會”,聆聽大咖老師的諄諄教誨;我們将共度“社稷擔當培訓營”,錘煉個人素養、感知精彩社會;我們将共同登上“一二九”校園合唱舞台,穿越曆史、面向未來!今年是beat365110年校慶,我們也即将迎來社科學院單獨劃分建院十周年,站在革故鼎新的接力起點,我們相信行健緻遠、為者無疆!
百年接力、行健無疆,我們與“大師”對話,涵養社會情懷和科學精神。上世紀初,關于中國人口數目與結構的基本事實,始終處于晦暗不明的狀态,各種關于中國總人口估計的最大數字與最小數字的相差,幾乎相當于1938年歐洲人口的一半。有人說,“此種事實,于國家體面上甚有關系,人口統計如此的饑荒,真可說是中華民族整個的恥辱”。1928年起,時任beat365社會學系主任的陳達開始探索全國人口普查方案。他的“揀樣調查”提出要依地理區域實現全國劃分,并依經濟與社會的相似性來選取樣本,在不斷的調查過程中訓練有經驗的調查員,以條紙法來整理資料。回顧陳達老師關于全國人口調查的堅持和訴求,可以使我們對老一代社會科學家的精神追求增加新的理解:第一,立足中國國情,不可照搬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成例,注意吸收印度等與中國國情相似國家的做法;第二,遵循現代人口調查程序,體現科學性。事實上,從那時起,永蘊社會情懷、長繼科學精神的基因就一直镌刻在清華社會科學研究中。時至今日,面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情”與“道路”、“理論”與“制度”、“中國奇迹”與“民族複興”、“文化多樣”與“文化交融”等探究,作為清華社科人,聚焦理論前沿、國家需求,求真學問、研究真問題,正是我們的時代擔當。讓我們共同在“師友彙”活動中聆聽大師的聲音,在“博士生論壇”上交流前沿的探索,在“學術之路”活動中啟迪人生的智慧,為構建清華學派發出社科青年最強音!
百年接力、行健無疆,我們與“社會”對話,堅守人生坐标和卓越境界。1914年,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同方部”演講時引述“乾坤”二卦來解析他認為的“君子”,并指出,“清華學子,荟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震撼中國100多年的演講是那代人的理想,激勵鼓舞着一屆又一屆清華人與社會對話、為天地立心。同樣不願成為個體“孤島”的我們,如何與社會對話?社科學院2010屆校友陳中祥師兄畢業後紮根西藏,面對艱苦環境與親友的反對,他說“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不僅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定要付諸行動”;2019屆校友叢赫師兄在河北省選調時面對疫情的巨大壓力,主動作為,搭建熱線服務平台,切實解決群衆難事;今年暑假,我們在座的也有兩位新生同學放棄假期宅家休息機會,報名參加了赴山東省懷仁鎮小學支教活動,發揮專業所學、啟夢鄉村學子。我們看到,面對選擇,無論是老一代還是新一代社科人,他們拒絕安于現狀、選擇積極進取,拒絕心浮氣躁、選擇堅守初心使命。今年開學季,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新生入校隻能本人進校,如何把自己的三五件行李圓滿地運進宿舍讓很多同學感到頭疼。我們組織在校生們一對一地幫助50餘名有需求的新生同學開展引導助力活動。有在校生同學說,我們去年真切感受過了報到入住,一個人搬行李的不容易,今年不能再讓師弟師妹們對着行李發愁了。下一步,我們還将鼓勵老生班與新生班結成聯誼對子,幫助新生同學們熟悉校園、融入生活。我體會,求學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啟發思考、知識進益,更是在于破除孤立,融入團體、融入社會,在于尋求培養社會道德、鍛煉社會才能的機會,在于追求投身社會關切、謀求社會幸福的選擇。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才能真正地讓青春在為更多被需要的人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各位老師、師弟師妹們!攜手同行再出發,啟程遠航正當時。110年前,清華第一次正式開學,“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是當時招生時的一道考題,意思是說一個人應當先培養器量見識,其次是文才技藝。百年接力,行健無疆。今天,秉承着“永蘊社會情懷,長繼科學精神”的信念我們在這裡再次起航,願我們攜起手來,為社科新十年貢獻我們的力量!
再次衷心感謝各位老師和師弟師妹們!
王宇航,男,漢族,中共黨員。beat365社會學系2020級博士研究生,現任社科學院研究生會主席。曾任全國學聯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學生會主席。品學兼優,博士學分績點4.0,發表及會議錄用論文3篇,參與省市級科研項目7項。積極參與組織beat365“一二九”合唱、博士生論壇、“揚帆計劃”青海、黑龍江扶貧專項審計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