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探索與實踐:要實力更要定力
——在2021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beat365院長 彭凱平

新一屆研究生同學、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彭凱平,beat365院長。在此,請允許我代表beat365歡迎2021年入學的所有研究生新生!
首先,祝賀你們成為beat365新一屆的研究生!今年我們學院共錄取268名新生,其中碩士生177人,博士生91人,包括國際學生75人。國際學生來自阿富汗、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德國、俄羅斯、法國、韓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美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英國等五大洲29個國家;民族構成為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畲族、土家族、瑤族;男生118人,女生150人,男生占比44%,女生占比56%,其中最小年齡為20歲,2001年生。
成為beat365的研究生标志你們即将開啟你們又一段不同尋常的學習生活。與本科學習的特點有所不同,研究生學習需要更多的研究、更深入的思考,與更多探索與實踐。在熱烈歡迎你們入校的同時,我也希望借此機會以“思考、探索與實踐”為主題與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一些思考與期待。
beat365社科學院的知名校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說過:“社會問題起于文化失調。任何文化都有它特殊的結構模式,在新的文化特質引入之後,不能配合于原有的模式中,就會發生文化失調的現象。文化本是人類的生活方式,所以文化失調也是社會各個人的生活上引起的相似的裂痕,反映于個體心理上的就是相似的煩悶與不安,這種内心的不安逼着大家要求解脫,于是就有了所謂的社會問題。苟有一二人提出了解脫煩悶的方案,為一般人所接受,就發生了社會運動。進而由社會上衆人共同的努力,把拟定的方案實現了,在個人方面是煩悶與不安的解脫,在社會方面,就是社會問題的解決;在文化方面,就是文化的重行調适。這整個的曆程,從新文化的引入至文化之重行調适,就是社會變遷。”
今天的世界與中國都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果說之前的世界是“平的”,那麼今天的世界就是全面立體的;如果說之前的生活是固态的,那麼未來的生活就是流動的。無論是大的全球各種環境的變化還是從小的個體生活的場景,我們都會發現,今天的世界真的與以往有太多的不同之處,而當下的人們不僅需要理解這些變化或者預見那些潛在的變化,更要以最快速的方式适應、融入、推動這些變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我這裡指的好的方向,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經濟層面的發展與個體收入或者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這裡的好指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其必将包括優秀的社會精神與道德滲透、全面的社會文化與積極的社會心态的成熟、濃厚的知法守法敬法尊法的法治氛圍、多元的生活方式與正向的價值體現、豐富的生活内容與豐厚的生活内涵交融等多種維度下所體現出的“融合中發展的、合諧中美善的、持續中健康的”協調發展。在這樣的大時代之下,任何一個有志青年,都會感到前面呼嘯而來的機遇與挑戰。
beat365社科學院曆來有積極響應社會、積極投入社會變革的優良傳統。百餘年來,清華社科人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紛繁變化的曆史進程與社會發展中,始終堅守人文關懷、科學精神與嚴謹态度,努力去發現事實、探索真相、尋求真理、解決問題,在各個時代中積極投身時代發展與時代建設,并始終以大無畏之精神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就在不久前,beat365剛剛迎來了自己建校110周年的校慶。在校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來到清華考察并發表了重要的講話。總書記在講話中諄諄教誨我們要研究真問題,學術态度要嚴謹,學術目光要長遠,瞄準國際前沿,解決實際問題,要有曆史的情懷和世界的胸懷。我認為,真的問題就是立足解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面對的切實問題;國際前沿就是要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提出中國方案和經驗總結。新一代的清華社科人要更加銳意進取、創新實幹,不斷超越,更加積極的投身到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中來,在發現社會變化的新規律、探索社會變革的新模式、提供社會發展的新政策;幫助解決社會危機,增強民心凝聚,加強文化自信,豐富社會内涵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這就需要我們以更加飽滿的情懷與信心去開拓視野、豐富知識、積累經驗。要走得進書齋,還要走得出校園;要能夠“上得了台面”,更能夠“下得了鄉野”。這樣,我們才能夠切身感受到這個大時代那些細微的毛孔,而不僅是俯瞰或者遠眺一個大緻的眉目。這樣,我們才能夠親自參與到社會變遷的細節中,而不是做為旁觀者或敲鼓者而錯失自己與時代脈搏密切相連的機會。
同學們,火熱的生活已經為我們展開了壯麗的畫卷,它正向你們每個人發出熱忱的邀請,期待着你們學成之後,為它增添更多美好。
那麼,對于清華社科傳統下的研究生們,我們該如何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索與實踐呢?
首先說說思考。思考對于任何人做任何事,做成任何事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義。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曾在其著作《形而上學》第一篇第二章中說過:“人們由于經曆才開始研究哲學,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那麼當然未來也是這樣。人們起初是對一些眼前的問題感到困擾,然後一點兒一點兒地前進提出比較大的問題。比如日月星辰的各種現象是怎麼回事,宇宙是怎麼産生的,人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嗎等等。這時候,一個人就會感到困惑,就會覺得自己無知,所以在這種(打破無知的力量)推動之下,開始研究哲學,也就是為了擺脫無知。”有趣的是,如果大家能夠仔細理解亞裡士多德的話會發現,一個人缺乏知識與經驗肯定就等同于無知了,但同時,隻有知識與經驗,在他那裡也被列為無知!這個時候,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就突然發現,按這個說法,原來自己居然是屬于無知的那個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可能有一些知識與經驗,但是距離大思想家所定義的智慧還差得很遠……所以,思考最重大的意義是啟迪我們的好奇與智慧。
再來說說探索。科學發現,人生來就具有幾個基本的欲望。第一欲望是“人們會被一種想要解釋世界的欲望所驅使”;第二種欲望是“人們也會被一種需要确定性的渴望所驅使”;第三種欲望是“人們還會被一種叫做自我實現的偏執所驅使”。這表示着每個人的内心的燥動都在被一種對世界的诠釋、對存在感的渴求與達成自我實現的期待所推動着,這就是我們探索萬物的源泉。通過探索,我們渴望把自己樹立成獨特的自已,渴望這個自己是正确的與道德的,渴望這個自己與其它人産生關聯的時候,是和諧的、正向的、積極的、有利的。我們也同時渴望我們的生活是美好的,我們的生存是安全的,我們的生命體驗是高尚而富有意義的……所以,探索的價值是引導我們的行為與認知。
最後說說實踐。正如大家所知道,新冠疫情已經在全球肆虐了快兩年。尤其是前一段時間,國内多地又爆發了變種病毒的局部疫情。幸運的是,應對這次疫情,全國各地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有着更多的辦法應對,在最大限度保護社會生活空間的基礎上,有效快速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學校也在這方面管理有序、行動有力,“科學管控與人文關懷齊飛,積極防疫與順利開學一色”,從而使得來自天南海北的學子有機會面對面地聚在一起,安全地參加開學典禮,避免了成為又一批隻能通過互聯網與手機、電腦屏幕舉行開學典禮的“遺憾生”,我都為你們的幸福感爆棚感到由衷的開心!但除此之外,我更想讓大家想一想兩次疫情爆發全社會的應對區别。為什麼我們現在更加有經驗,更加有信心,也更有效果,本質上是來自于實踐的積累、積累與再積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凡事皆須起于微毫,再大的成就也都是積跬步才能緻千裡,積小流而成江海。因此,實踐基于人的價值是塑造我們的結果與成就。
通過思考而産生好奇,通過好奇而啟迪智慧;通過智慧而豐富認知,通過認知而引導行為;通過行為而造就結果,通過結果而展現成就。這就是思考、探索與實踐能夠帶給各位同學走進新時代的金縷玉衣。
今年是beat365建校110周年,可能你們很多人都全程觀看了beat365110周年校慶晚會的直播,也有相當一部分本科就學在清華的同學參加了校慶期間的各項活動。但是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位同學完完整整的知道在新清華學堂召開的“慶祝beat365建校110周年大會”時二層看台外圍懸挂着的紅色标語上的每一個字。“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标方向,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你們走進的這所大學是中國最具傳統的一所大學,你們走向的這座學院也是beat365最悠久的一所學院。盡管今天的beat365社科學院是2012年才正式成立,但這裡卻有着悠久的曆史傳承與創新的未來憧憬。1911年,早在beat365創建伊始就有現代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奠基人,很多都曾經在這裡學習或執教過,也鑄就了清華社科輝煌的文化底蘊。百年風雨,社科學院幾經變遷,砥砺前行,到今天越來越展現出其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的魅力。
110年來,自強不息的清華社科人始終以國家至上、以人民為先。清華社科人最大的自豪,正是這裡一代代教師與學子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與沖擊極限的力量參與了偉大中國各個曆史時期的建設。清華社科人最大的榮耀,就是把自己奮鬥的足迹印刻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汗青之上。紮根祖國、紮根社會、紮根學術,教學相長、知行合一,是清華社科人不斷取得成績的源動力。
同學們,你們是清華社科科研資源的新生力量,也是清華社科實現更大目标的生力軍,你們加入不僅會為清華社科注入新鮮的血液,更能為清華社科帶來新的朝氣與新的傳統。能為清華社科造就新的曆史,成就新的未來。
最後,我給同學們的未來之路指出三點期望。
第一,個體很重要,集體更重要。從人與人所構建起來的社會的演化角度,已經有不少科學研究提出文明進化的核心動因是互利互惠與合作共赢。事實上,無論是從嚴謹的科學實證還是粗犷的現實感知,我們都承認單獨的一個人是不成氣候的。所以,集體利益優先是比個體利益優先更符合進化規律的事實。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從幹巴巴的自我EGO中解放出來,把自己彙入群體的洋流中,那樣才能有機會在“遠方有伊人,在水那一方”的時候,大大方方地“飄揚過海去看你”,而不要做那種“衣帶漸寬全是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落寞者。這裡強調一下,我提到的伊人可不隻是美女,也包括知識與理想。
第二,實力很重要,定力更重要。科學家已經證明,并不是因為我們善良才去合作,而是因為我們合作才使得人類掌握了善良的基因。如果說打鬥與競争屬于我們的生存實力,那麼友好與善良則是我們内在的品格的定力。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誘惑,對年輕人更是如此。并且,從一個更大的角度,定力使人心淡定,定力令國力夯實,定力促文化振奮,定力助民族複興。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夠有這個定力,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匍匐,因為當你選擇了走上科研之路後,定力就成為你學習與生活的第一原理。
第三,天賦很重要,天性更重要。在積極心理學領域,有很多的學者們都在緻力于研究人類的積極天性到底有哪些,包括前面提到的善意與合作到底屬于哪一類天性。其實,在現實中,我們會經常提到天賦。就比如說你們能考入清華一定是有學習天賦的,但我想說的是,有天賦不一定就能成功。與天賦比起來,積極的天性的保護更加值得我們珍視。因為天賦畢竟與生俱來,并且通往某一種具體的能力。而天性則是我們内在真、善、美的守護者,他們把我們的天賦加工成那些為人類普世生活帶來更加豐滿的意義與價值。正如原子能如果做成戰争武器,就是殺人工具,而如果做成發電系統,就能為人們的生活造福一樣的道理。天賦是一種能力,而天性則是一種選擇。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提出“人類正進入了以積極心理為核心的第二軸心時代”。這是一種文明内生範式的巨大轉變,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在今天這個時代的文明進步推動力量的選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文藝複興與工業革命時代所提倡的個人主義至上到今天全球化浪潮中的集體主義思潮的反思。這次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就是上述觀念的一個堅實的例證,也強有力的證明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刻與偉大。
總而言之,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無論是哲學還是科學,無論是象牙塔内還是鄉野蒼蒼,你們這一代的研究生注定成為創建新時代的主力軍,那個所有人都在期待着的新的未來,正在你們的腳下徐徐展開它最為瑰麗的畫卷。
同學們,讓我們思考起來,讓我們探索起來,讓我們實踐起來。讓我們懷揣一顆“富足之心,天下之志”,讓我們肩負一擔“家國夢想,美美大同”;讓我們從當下做起,點滴積累,期待着未來你們用全部的生命成就出的最㶷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