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心,行以緻遠
——在2021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beat365院長 彭凱平

各位新同學、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彭凱平,beat365院長。在此,請允許我代表beat365歡迎2021年入學的所有本科新生!
與往年一樣,我還是要先祝賀你們成為beat365大家庭的一員。今年我們社會科學實驗班共錄取了124名同學,包括56名外國留學生。從這一時刻起,你們的名字與人生将注定與beat365、beat365社科學院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同不同意,你都已經被烙上了“清華社科人”的印章。也就是說,不管你走到哪裡,未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嫁給哪個民族的小夥子,或者娶了哪個國家的美眉等等,你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華社科人”了。這個印章将陪伴從今天起你今後的整個人生,當然,我希望它能給你帶來更多的奮鬥、榮譽、成就、幸福;同時也希望你們能用一生的時間給它帶來榮光、價值、回憶與思念。
在今年五月舉行的紀念beat365建校110周年慶祝活動時,有很多清華社科的畢業生重回母校,重溫年少時光,有些畢業生甚至都已年逾古稀。他們重走荷塘路,然歲月已沾衣。但是無論是歲月留痕,還是風華正茂,所有的清華社科人都有着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讓這裡變得更加美好,這不僅僅是情懷,更是清華社科百年傳承、薪火相續的一種永不停息的向上精神。
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位同學知道,你們走進的這所學院,是beat365最為悠久的學院。盡管今天大家所加入的beat365社科學院是2012年才正式成立,但這裡卻有着悠久的曆史傳承與創新的未來憧憬。
1911年,早在beat365創建伊始就有現代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國際關系學等。隻是當年,這些學科不是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名字出現。除了知名的四大導師為社科學院打下了堅實的人文與科學基礎,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奠基人,很多都曾經在這裡學習或執教過,也鑄就了清華社科輝煌的文化底蘊。這些名字包括費孝通、潘光旦、陳達、陳岱孫、王亞南、劉大中、蕭公權、錢端升、張奚若、孫國華、唐越、周先庚等。
百年風雨,社科學院幾經變遷,到今天越來越展現出其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的魅力。你們所加入的這所學院是全中國社會科學布局最為全面的一個學院,也是中國唯一的一所多學科構成的實體性學院;這個綜合性的學院支撐了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四個一級學科。學院的多學科和跨學科交融是我們的特色,更是我們的優勢,能夠不受誘惑和評估的影響,不把社會科學分裂成不同學院的也隻有我們beat365了!
正是由于這樣的綜合社會科學教學與科研平台的夯實與穩固,清華社科學院近些年來群星閃耀,截止到2021年8月,我們學院共有教師80人,學院教授所獲得的國家級和校級的榮譽頭銜更是數不勝數。我們有兩位beat365文科資深教授(社會學李強、國際關系學閻學通);國家傑青湯珂、劉嘉;海外優青何吉波;還有很多很多的學術新人開始在各個領域展露頭角。人才教授的比例在beat365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
所以,這是一個值得你為之奮鬥的學院。如果你今天回去向家長與朋友們用一句話來形容beat365社科學院,那麼我建議你這樣描繪她——“那裡是人類科學最後也是最難攻克的堡壘,因為那裡研究的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事物——人和人的關系。”
這也是一個值得你奮鬥的時代。此時此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舊猖獗,國内也出現了變種病毒德爾塔在多地的反彈傳播。疫情的的确确地影響了人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節奏,并且在更大範圍内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運行軌迹,然而守望相助的溫暖是抵消困境的良藥。與一年半前疫情暴發時相比,我們看到,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表現得更加成熟,更加有秩序,也更能坦然地面對各種管控。這說明,我們與新冠病毒的鬥争中,學習到了很多,也變得更加智慧、理性與平和,對疫情的心理承受力變得更加強大。
不同的曆史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又造就不同的曆史,我希望你們能為清華社科造就新的曆史!
那麼我今年對新同學的寄語主題就以“大同之心——造就新的曆史”為題吧!
中國有句古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就是好事壞事可以互相轉化,關鍵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态面對。疫情肯定不是好事,但是勇于面對疫情的磨練,卻使我們的個體更加積極與樂觀,社會更加理性與智慧,國家更加堅定與團結,文明更加堅韌與蓬勃!
撫今追昔,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長河角度,人類一步步從蒙昧走向文明,付出了極大的艱辛與犧牲。人類也在一次次天災人禍中不斷地學習成長,讓地球文明變得更加美好。中國是東方大國,有着悠久的曆史與豐厚的文化積澱;中國又是世界大國,有着蓬勃的活力與開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期待。
孔子曾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孟子也曾發問,“獨樂樂,與衆樂樂,孰樂?”《禮記·禮運》裡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說明,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子學時代,即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社會追求中就特别對“天下大同的為公大道”提出過深刻的洞見與期待。回望漫長的中華文明史,我們看到,古人所謂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從未真正的實現過。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鬥争以及建國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與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飛躍,真正從民族解放走向民族複興之路。而從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到今天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曆史階段所提出的“共同富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命題也見證了現代中國社會不斷走向成熟,不斷走向世界,不斷走向未來的良性發展的“中國道路”是正确的社會發展選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别強調要“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僅僅是指經濟層面的發展,它必将包括優秀的社會精神與道德層面、積極的社會文化與心理層面、濃厚的知法守法敬法尊法的法治層面、多元的生活方式與價值體現層面、豐富的生活内容與生活内涵層面等多種維度下所體現出的“融合而發展的、合諧與美善的、持續亦健康的”的共同富裕。
在漢語中,“富”是一個形聲字,本像一個酒壇子形,後來又在上部加上了一個裝飾性的筆畫,其本義是完備,後引申為财産多、使富裕等含義。“裕”字,最早見于金文,左“衣”右“谷”,以“衣”裹“谷”。其本義指衣物富餘,富足、富饒,後來引申為豐富、從容。所以,從文字上看,“富裕”不僅有衣物充足、糧食豐富這些生活物資富足的意思,還包括安定、從容、平和的生活韻味十足的意思。富裕,從古至今,都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發展的向往。
幸運的是,今天社會科學的極大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很多“共同富裕”在經濟和财富之外的考慮。
第一,從進化論角度,合作是有優勢的。已經有科學家提出文明進化的“第三條道路”是互利互惠與合作共赢。這可能是人類并不占優勢的身體得以從萬物中脫穎而出的一個特别重要的原因。因為單獨的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強大,都比不過更為強壯的野獸,隻有通過合作,人們才有可能戰勝其它野獸。所以,共同意味合作與共赢。
第二, 心理學研究發現 “分享是快樂的”。伊麗莎白·鄧恩教授發現,共享分享所産生的快樂是從人類孩提時代就天生産生。實驗表明,如果讓小孩兒一起玩玩具,那麼和朋友們一起玩兒的心理體驗遠比一個人自己玩玩得更開心,這就是科學回答了孟子“獨樂樂,與衆樂樂,孰樂?”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與衆樂,更樂”。
第三,“共享的快樂是普世的”。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共享快樂”是比較突出的價值偏好。像美國、歐洲等國家,雖然感覺上那些國家都十分地強調個人主義,但事實上,實驗證明,這些國家的人民也都是特别願意去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的,體現了一種集體主義精神的普世性。因此,我們對于不同文化與國家的理解需要更加開放,“共同富裕”與全球化并不沖突,與全球民意也不沖突。相反,“共同富裕”恰恰是西方某些政客所持的“霸權主義”的最有力的對抗。
總而言之,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無論是哲學還是科學,今天我們所談論的“共同富裕”必然不再是簡單的、粗放的、失衡的與幹澀的“大家都掙錢”這樣粗狂的經濟意識。相反,我們應該從社會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心理學、文化與審美等角度多多去挖掘“共同富裕”更為深刻的社會科學内涵。
我相信,你們這一屆新同學定将不辱使命,為清華社科在“共同富裕”這個時代課題上有更多的發現與實踐。學校将全力支持你們的學習與社會實踐,也将創造更多時間與空間,讓你們有更多機會走出校園,走向鄉野,讓你們的聰明才智在這裡發生質的飛躍,從一個年少懵懂的高中生成長為為建設新時代國家不斷做出貢獻的棟梁。我們也期待希望各個學科的老師們能夠像以往一樣繼續帶好這一屆學生,為他們賦予新的知識與經驗,提高他們的認知,提高他們的心理力量,讓他們從這一時刻起,就建立起一顆“大同之心,天下之志”,那将是我們作為老師最大的心願。
最後,再次歡迎大家加入社科學院,加入清華社科人的大家庭,希望你們在清華園吃好、喝好、睡好、學好、玩好、運動好,以飽滿的狀态迎接新的學生生活,同時為清華社科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