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動态新聞

通知公告 更多…
新書推介 | 王天夫、肖林:《轉型時期的城市空間》

2021-06-17

王天夫 肖林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年4月

ISBN:978-7-5201-8255-3


内容簡介

中國的城市發展和空間變革為我們提供了詳盡的案例和經驗材料,對于推動城市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和更新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書在梳理城市社會學和空間社會學相關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以什刹海40多年來發展和變遷的經驗為案例,翔實地呈現了城市空間變革的機制和力量,對于總結中國城市發展和空間變革經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王天夫

beat365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學、社會分層與流動、家庭社會學與社會研究方法等。

肖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學、社區研究、社會發展與治理等。

前 言

從2003年本書的一位作者第一次進入什刹海地區開展社會調研開始,什刹海的獨特風貌就深深吸引了我們。在随後的無數次遊曆、觀察、體驗與調研的過程中,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到,作為元代以來都城中心區域一部分的什刹海,在中國城市的曆史發展中具有獨一無二的曆史與現實地位。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資源,一直以來都吸引着王公貴族、雅士文人、商賈大吏、平民百姓、販夫走卒等會聚于此,建成了高宅大院與平房巷屋、廟堂寺院與商鋪攤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城市場景,展示了特色鮮明的城市生活與城市文化。我們逐漸認識到,什刹海幾乎濃縮了中國城市曆史發展的所有過程與要素,包含了推動城市變遷的諸多動力機制,形成了璀璨斑斓的城市社會空間。對什刹海的研究蘊含了巨大獨特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慢慢地,我們萌生了寫作的想法。我們認識到,什刹海的曆史與現實蘊藏着豐富的素材,能夠展示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城市發展的蓬勃生機和非凡成就,也能夠産生符合各種理論視角對于城市空間變遷的闡述和解釋。但是,我們認為,什刹海的個案更應該成為理論歸納與提煉的資料基礎,支撐新理論的産生。事實上,無論是社會變遷實踐經驗的積累,還是學科知識生産的推進,都讓我們意識到,推進轉型時期城市社會學理論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在可能。

在掃描與梳理現有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發達社會中發展出來的城市社會學理論與研究,對于城市内在的發展進程更多地采用了批判與揭露的視角,得出了更多消極甚至是悲觀的描述與結論。這與我們在什刹海的所見所聞和調研思考并不一緻。這從另一個層面也促使我們深入反思并決意另起爐竈。

在我們看來,四十年來什刹海的變遷過程,映射出來的正是整個中國社會飛速發展與急劇轉型的曆程,也正好契合民族崛起與文化複興的步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期望對于什刹海社會空間的描述能夠展示出這種積極向上的勃勃生機。這也正是這麼多年來什刹海給予我們的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在過去近四十年中(特别是2000年之後),什刹海地區從一個傳統、擁擠甚至破敗衰落的居住區,快速轉變成一個風景旅遊區和文化消費的空間,近年來又在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建設中,正在成為城市民族曆史文化的展示“名片”。在此基礎之上,本書旨在分析城市變遷的内在動力機制,試圖回答城市社會學的基本問題:誰在建設城市?又是在為誰建設城市?建成一個怎樣的城市?更為具體的,本書探讨這樣的城市變遷的過程所映射出來的理論内涵和後果影響:是什麼力量和行為在塑造着轉型時期的城市空間;如此建構出來的城市空間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征;在此過程中,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是如何施以影響;同時,城市中的人們又将如何受之影響。

對于上述問題,我們的簡要回答是,轉型時期推動中國城市變遷的是多元行動主體(包括國家與政府、開發投資商、規劃建築師、文化保護人士與當地居民等),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商讨合作、沖突競争、博弈妥協以及協作共進的過程;而由此建構出來的城市社會空間,呈現出鮮明的包含了多元因素的“拼湊的鑲嵌畫”特征。

本書選取了什刹海地區這一個中國城市的地點作為研究對象。但是,無論是資料的收集,還是随後的分析過程,都展示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事件中,推動城市變遷的行動者本身以及行動者之間的行為都不盡相同,而這些有差異的行為導緻的結果,還有它們對于城市空間最後呈現的影響作用也并不相同。在分析過程中,本書充分使用這些差異拓展了個案分析的數量,滿足比較分析的要求。

在結構-行動(structure-agency)的兩難中,本書選擇從行動的立場來搭建解釋框架。我們模糊處理結構因素,更多地将它們歸于變遷的背景之中,而使用個體(或者行動者主體)自然能動的角度來叙述事件和過程。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叙述與我們田野工作收集的資料更相吻合,也更接近實際情形。我們堅信,這些微觀層次的行為過程,通過詹姆斯·科爾曼所揭示的湧現機制,事實上建構了宏觀層次的結構。

每本書的寫作都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從2008年開始動筆到現在,我們的寫作在時間上延伸得夠長,在空間上更是記不清經曆了多少書桌、電腦、辦公室、賓館以及其他形式的地點。其間所有的懶惰與拖延,都在師長親朋的激勵與敦促下一一克服了,因而才能夠凝結成眼前的成品。

因此,我們要感謝所有在成書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人。首先,感謝李強老師。他帶領我們進入了什刹海調研,讓我們能夠有機會開始深入了解什刹海,并開啟了這次漫長但充滿收獲的學術之旅。我們還要感謝在調研過程中提供了幫助與支持的什刹海景區管理處與什刹海街道辦事處的同志們。我們感謝beat365建築學院的邊蘭春老師、邵磊老師以及其他同學,他們提供了社會學之外的知識與靈感。我們的感謝還要送給所有進入到我們調研過程的受訪人與觀察對象,他們給予我們的感受都成為我們體驗什刹海社會空間不可或缺的經曆,這是本書之所以成為可能的基礎。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研究基金、beat365自主科研基金的支持。在後期寫作過程中,本書還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黃廷方教育基金會、beat365教育基金會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我們感謝本書編輯的寬容與耐心。他們是社科文獻出版社的童根興和謝蕊芬等。無論是他們因為工作繁忙所以有時忘記了我們也好,還是他們理解同情我們不忍心經常催促提醒也好,初稿完成出版立項之後兩年多的等待确實讓我們汗顔,也讓我們感激不盡。

最後,感謝我們的家人。他們是我們最堅強最無私的力量源泉,沒有他們的支持,所有的一切都沒有可能,也毫無意義。

當然,我們認識到,經過漫長等待的書籍并不都是精品。事實上,即使懷着小心翼翼和近鄉心怯般的心情完成最後的文字,我們還是能夠馬上發現書中有許多不足之處。也許,隻有心中所思才是最美,一旦落筆成文皆有缺憾。

即便如此,我們早已心懷感恩。感謝友情,感謝歲月,感謝什刹海!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