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清華社會學系“賞音繪”田野茶肆——“中國卡車司機調查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在熊知行樓109室順利舉行,beat365社會學系教授沈原分享了自己關于卡車司機調查的研究緣起、前期發現和後期計劃。

活動開始,beat365社會學系教授王天夫首先緻辭。王天夫老師認為,就像20世紀早期中國社會學先驅們所開展的那些經典社會調查一樣,沈原老師的卡車司機調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學界誕生的一項持續、深入的社會調查。卡車司機調查不僅延續了沈原老師一貫堅持的勞工理論視野,具有深厚的社會關懷,而且在方法論意義上,将嚴肅的大規模線上問卷與線下深度訪談相結合,不僅通過翔實的數據支撐觀點,而且挖掘出了諸多動人的故事,精煉地總結出了卡車司機群體的諸多特征,是一個紮根田野、關注社會真問題的社會調查。更為難得的是,調查團隊還通過每年持續發布調查報告,将3000萬卡車司機的境況帶入到大衆的視野中,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讨論,實現了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定将成為中國社會調查裡面的一項經典研究。

在講座正式環節中,沈原老師從勞工社會學的基本理論線索開始講起,首先介紹了自己為什麼研究卡車司機。沈原老師解釋道,勞工社會學的勞動過程理論經曆了一個從“抽象勞工”到“具體勞工”的轉變,勞工社會學的先驅馬克思、布雷弗曼、布洛維等人的理論,一個鮮明的特點是“階級優先”,用工人的經濟關系來定義階級屬性。然而,将階級放在首位就導緻工人身上很多的社會品格變為了無關宏旨的東西,從而被舍棄掉。事實上,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工人的成分發生了諸多變化,性别、種族、公民權等一系列複雜因素都和勞工問題有關。因此,勞工社會學的研究者們逐步将工人的社會品格返回到勞工身上,實現了從“抽象勞工”向“具體勞工”的轉變。而沈原老師的個人研究曆程,也和這一轉變相契合,從早期在對農民工流動情況的調查中,局限于将農民工抽象成一堆數字,到後期進一步開展家戶工廠裡的箱包工和工地上建築工的調查,再到勞工NGO和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沈原老師的關注點越來越聚焦于不同地域、不同種類工廠、不同工作制度對工人的塑造和影響,勞工的形象越來越具體,而卡車司機就是沈原老師近年來着重關注的一個工人群體。
緊接着,沈原老師通過翔實的數據提出,伴随電商和物流業在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同時,作為占據物流業接近80%份額的公路貨運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承擔這一艱巨任務的便是3000多萬卡車司機。沈原老師将卡車司機分為自雇司機和他雇司機兩種類型,而自雇司機在卡車司機中占據着主要地位,因此研究主要針對自雇司機這個主要群體。沈原老師從幾個不同角度去描述卡車司機的群體特征:從個人角度來看,卡車司機主要以青壯年農村男性為主,平均年齡是36.6歲,以初中學曆為主;從家庭角度來看,80%的卡車司機都是已婚群體,并且配偶雙方均為農村戶籍,卡車司機中的大多數都擁有孩子,年齡在6-12歲的比例最高,這反映出大部分卡車司機實際上承擔着沉重的家庭壓力。從職業層面上來看,平均駕齡是9.5年,駕齡10年的司機最多,大部分是在中國物流業大發展的時間裡拿到的駕照。卡車司機每天單次駕車的平均時數為7.8個小時,但由于卡車司機并非每天都開車,實際上每天的開車時間是10.8小時;從收入角度來說,卡車司機的收入是不穩定的,尤其是在近些年來整體呈下降趨勢。
随後,沈原老師對自雇卡車司機的勞動過程特征進行了一一介紹:一是“自雇體制”下,自雇卡車司機本身既是小私有者也是勞動者。但是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貸款購車,還貸的壓力導緻他們疲勞、超時駕駛卡車運輸貨物;二是“移動的原子化”,卡車司機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跑”,哪裡有貨到哪;三是“四海為家”,卡車司機吃住都是在車上,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嚴重重合,生産與再生産融為一體;四是“男性氣質”特征,主要表現為支配型、共謀型與家長型氣質;五是“虛拟團結”, 即卡車司機群體借助網絡平台實現溝通和聯系,進而将原子化的個體組織起來。因此他們之間的聯系是一種“虛拟團結”,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自組織機制。

接下來,沈原老師着重介紹了卡車司機的組織化這一主題。他指出當下卡車界出現了組織化大潮,全國有超過六十多個不同類型的卡車司機組織,包括全國性的和區域性的,并進一步分析了卡車司機組織化的四大動因:第一,救援。包括道路救援、生命救援、集資救助等,卡友互助救援相比其他救援方式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第二,讨債。由于公路貨運拖欠卡車司機運輸貨款是普遍現象,大部分情況得借助組織化的方式進行解決。第三,議價。互聯網車貨匹配平台的激烈競争和瘋狂的價格戰,使得卡車司機的議價權普遍減弱,時常需要通過集體議價來為卡車司機群體争取利益。第四,認同。卡車司機特别渴望職業群體的認同,他們不像工廠制度下的工人,沒有共同的工作空間,因此他們借助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從而得以跨越空間的障礙,迅速連接起來,不僅成本低,而且擴展速度極快,但也造成了組織不穩定的特征。
沈原老師從類型學的角度将卡車司機組織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基于原生性社會關系的組織,以中國龍、東北虎為代表,屬于地方性的自組織,一定程度上是原有素樸社會關系的延續;二是基于商業關系的組織,以卡友地帶為代表,經營性較強,用商業的手段來組織卡車司機并提供一定的服務;三是基于公益理念的組織,以傳化安心驿站為代表,從公益的理念出發組織卡車司機,要求卡車司機不僅群體内部互幫互助,而且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最後,沈原老師提出了卡車司機組織化研究背後的理論關懷,即中國工人群體的團結問題。也就是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裡所提出的經典問題,工人階級怎麼從“自在階級”走向“自為階級”,沈原老師試圖透過卡車司機的虛拟團結來探究中國工人的群體團結機制。

講座交流階段,沈原老師針對羅家德、洪偉、李曉谕等幾位老師以及多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就互聯網車貨匹配平台對卡車司機帶來的影響、卡車司機組織化的互聯網依賴性、工人群體對“算法專制”的反抗等問題,一一進行了耐心細緻地解答。沈原老師介紹到,在接下來調查裡,研究團隊還将就卡車司機的挂靠制度、整個産業鍊上的各個環節和主體,包括從駕校到加油站,再到修理場整個卡車司機所處的産業生态進行全景式的考察,以及縱向上進一步關注卡車司機的生命曆程,從“卡二代”到“卡老”進行縱向的追蹤調查,并借助社會學的幹預不斷關注卡車司機的身體健康、法律維權、心理咨詢等問題。沈原老師以“勿因善小而不為”,勉勵大家關心工人群體的生活境遇,盡量幫助身邊的每一個弱勢群體。

活動最後,beat365社會學系副教授晉軍進行總結評議。晉軍老師指出,沈原老師的研究體現了中國社會學研究的兩個重要特征:一方面是發現“不可見的問題”,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這個改變之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被我們所忽略,而沈原老師通過紮實的研究告訴了我們中國還有這麼一批人,讓我們看見了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不見的人”。另一方面是“改變那些看起來沒法改變的東西”,沈原老師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報告,在引起社會關注的同時,也在通過公益的方式實現着“社會學的幹預”,努力改變着卡車司機群體的境遇。晉軍老師勉勵廣大同學,即便不念社會學、不做社會調查,也要努力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那些被我們所忽視的社會群體,努力地關注這些我們看不見的群體,關懷他們的命運其實也是在關懷我們自身。
供稿:李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