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9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主辦,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帶一路”文化互動地圖項目和寰宇芭蕾藝術中心承辦的“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線上藝術研讨會”成功舉辦。本次研讨會的主題為“藝術與可持續發展”。海内外多名專家、學者共聚雲端,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演講和讨論。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等中方嘉賓及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奧爾加·阿爾加耶羅瓦(Olga Algayerova)、全球表演藝術基金會主席本傑明·伍德羅夫(Benjamin Woodroffe)、西班牙弗拉明戈藝術家克麗斯蒂娜·歐約斯(Cristina Hoyos)等外方嘉賓參加了本次研讨會。

本次會議由beat365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可金教授主持。他指出,本次研讨會恰逢聯合國成立75周年,旨在響應聯合國有關“促進藝術的發展、傳播和享有”的倡議,不斷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内涵,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同時以藝術力量凝聚國際共識,充分展現中國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

随後,藝術片《身随心舞——我們都在同一個地球》進行首發播映。該片以多位舞者的優美身體語言表現了“不熄之火”的精神信仰,以藝術家的方式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對因新冠疫情而失去生命的全球民衆表示哀悼,同時表達對自然和生命的敬意。
會議邀請了多名專家進行主題演講。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先生圍繞“藝術與可持續發展”主題,探讨了文藝在新冠疫情這次百年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價值與作用,并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向聯合國成立75周年緻賀。他以音樂文化為例,認為音樂文化應當面向時代發展、豐富新的内涵,堅持交流互鑒,賦能當代音樂進步,依托科技進步,加快創新步伐;他同時表示人類社會的探索與進步需要秉持多維、開放、包容的文化胸懷,而中國藝術家将始終以藝術和可持續發展為追求。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以“藝術凝聚力量,文化驅動發展”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聯合國始終重視發揮文化藝術的作用,文化藝術在當前新冠疫情暴發的新形勢下是各國民衆纾解憂慮、表達共識的重要途徑。他表示,文化藝術的發展需要汲取傳統智慧,探尋現代價值,需要廣泛交流互鑒,積極創新共享,文化藝術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國外文局也将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的交流合作。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奧爾加·阿爾加耶羅瓦在演講中以“合作”為核心,介紹了聯合國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在文化藝術方面加強發展與國際合作的相關措施,她認為文化藝術應當和外交一樣發揮重要作用,強調國際化、堅持合作,建立各國面對挑戰、合作的共同對話平台,建立共同的标準、法律、經濟框架,降低國際交流成本。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結合了《易經》《論語》等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典籍中蘊含的交流思想與“文明互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認為最早的“中國之思”與今天的倡議一以貫之、一脈相承,滋養出了中國人愛好和平、謙遜好學、平等待人的品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帶一路”文化互動地圖代表、中國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李若弘表示,文化藝術的交流互鑒和創意研究是世界和平發展事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友好成果的體現,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隻有“和而不同”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過去、關注現在,加強文化藝術圈的團結、糾正偏見、減少分歧,以“和平+1”路徑進行理念溝通和信任合作,激發熱情。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認為藝術可以給生命注入巨大的力量、讓人們走在一起、不孤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需要通過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彙全人類的智慧;世界各國文化各有特點,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能天下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人們通過文化藝術更深地相互了解,并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更好地認識自己。

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教授、富布萊特專家湯姆·斯泰恩簡單介紹了自己的中國經驗,他認為根據不同情況要分别強調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責任感,強調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國際組織也把社會責任作為一個重要責任,文化的發展可以減少沖突,文化共享與文化交流是促進和平的重要手段。

國際芭蕾舞教育聯盟秘書長鄒之瑞回顧了她近年來參與聯合國舉辦的藝術相關活動。她認為芭蕾舞是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結合的最好的表演藝術形式之一,也是最與時俱進的藝術之一,而藝術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着獨特的作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實現也需要藝術和藝術家們的不竭貢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原秘書長韓群力指出人類社會的互相依存作為一種文化感受,建立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生态系統,但不同的文化表達也會影響人的内在感受,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存在關聯,均需要予以保護,科學與文化結合是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有益探索。

西班牙弗拉明戈藝術家克麗斯蒂娜· 歐約斯認為藝術可以産生共同的能量流動,讓藝術家有可能産生并彙集個人的遠景、情緒、希望,以實現更高的道德目标,從其它角度提供一個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方案。

納米比亞藝術學院院長安格麗卡·施羅德介紹了納米比亞關于可持續發展的一些經驗。她認為,國際合作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重要方向,藝術可以建立各國發展之間的聯系;她進一步表示,實現這一目标,藝術教育是重要措施,它不僅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目标,還能為個人提供發展資格、為每一個人提供機會,使得納米比亞民衆更好地生活。

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即興演奏系主任漢克斯·内斯基将音樂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進行比較,通過闡述環境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及音樂和社會變化的關系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他指出在新冠肺炎的背景下不能忽視且必須嘗試創新的教學法,強調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不同傳統,以此作為文化創作的基礎。

全球表演藝術基金會主席本傑明·伍德羅夫總結了文化支持可持續發展的五點經驗:第一,藝術讓人們更好地連接;第二,藝術有教化作用;第三,技術的創新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第四,文化促進思維與思考;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藝術需要生存,藝術與文化能夠把故事轉變成人類經驗,從而超越時間。

著名音樂人薩頂頂簡要介紹了自己的音樂曆程與經驗。她在發言中表示,來自不同文明、不同國度的藝術能夠療愈内心、傳播幸福與美好;音樂拉近了人們的物理與心理距離,音樂藝術建立在人類共同情感之下,是一種在不同種族、民族、語言中無障礙的交流方式,愛、分享與奉獻才能讓人們感受到藝術的美好。

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顔海平表示,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在跨文化交流與合作中産生的社會包容力、複原力和創新變革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人文學術和人文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因素,也是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各個層面的推動力。

會議主持人趙可金對本次會議的專家觀點進行了精妙總結:在文化藝術面前,沒有語言隔閡、性别差異、種族距離、社會不平等;無論身在何處,隻要敞開心扉、張開懷抱,共同擁抱藝術,共同創造文化,就完全可以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我們定能夠風雨同舟、命運與共。
同時,本次會議吸引了海内外多名官員、學者、記者與學生參會,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