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晚,于學軍主席做客beat365陳岱孫理論經濟學講堂,在清華新水利館407報告廳,做了題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幾個主要金融問題》的精彩報告。
于學軍首先分析國内外宏觀經濟形勢,闡述經濟貨币化指數等問題,對“經濟泡沫化”作了邏輯梳理。從全國貸款增加額、GDP與固定資産投資、貨币供應量與GDP之比等方面,對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與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做了比較,認為前期經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經濟增長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即“三期疊加”效應的提出,較好地概括了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的成因與現狀。
于學軍就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受限的内在原因和國際環境進行了闡述。指出,我國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是特定曆史條件下實現經濟騰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大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起步階段和過程當中。但長期考察卻并非常态化經濟增長模式,最後定會受到各種資源、市場、環境等約束條件的限制。外貿依存度是外向型經濟的主要标識,具體從外彙占款、美元指數、外彙儲備等角度,做出了實證分析。
于學軍講到,過去在我國固定資産投資構成中,主要為企業生産性投資、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産投資等三位一體,相對較為平衡;而2008年之後由于産能過剩的矛盾凸顯(尤以2011年之後更為突出),民營資本所進行的生産性投資明顯下降,政府投資則充當了一個更為激進的角色。
針對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從七個金融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人民币彙率、利率、準備金率、房地産市場問題、政府融資平台問題、“影子銀行”問題和銀行不良反彈問題。于學軍認為,中國存在的諸多金融問題與市場化進程相聯系,寄希望于繼續深化改革來解決現存的問題。
講座結束後,就利率、産能過剩、網絡金融等問題回答了師生的提問。現場氣氛活躍,讨論熱烈。
于學軍長期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實踐經驗豐富,對宏觀經濟、金融理論持續研究30餘年,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獨到的觀點。
此次活動由社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舉辦,高淑娟教授主持。社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濤雄教授、科研院(挂職)左傳長副院長講座前與于學軍主席在進行了交談。
嘉賓簡介
于學軍,1958年出生,經濟學博士,研究員 曆任深圳人民銀行副行長、深圳銀監局局長、江蘇銀監局局長。現任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先後當選深圳羅湖區、深圳市、江蘇省、全國人大代表。
長期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實踐經驗豐富,對宏觀經濟、金融理論持續研究30餘年,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獨到的觀點。出版了《全球視角:中國宏觀經濟解析(第五版)》、《從漸進到突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貨币和信用周期考察(第三版)》、《金融實踐中的理論思考——特區、創新、借鑒、形勢》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調研報告1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