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應我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發展人類學專業委員會的邀請,法國雷恩二大人類學家阿梅爾·餘埃特教授(Armel Huet)、布列塔尼文化保護協會會長吉伯特·埃爾維歐(Gilbert Hervieux)和“共同田野”合作社創始人亨利-喬治·馬德萊納(Henry-Georges Madelaine)前來beat365熊知行樓會議室211室分享法國社會互助經濟的經驗。

法國社會互助經濟(Economie sociale et solidaire)是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誕生的“社會經濟”和1980年代出現的“互助經濟”的結合,最初是民間社會為平複工業革命和經濟衰退引發的社會危機所做的努力。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困境促使法國政府和民間反思以新自由主義為标志的自由市場經濟的不足,2014年法國通過《社會互助經濟法》,标志着民間社會創新發展模式的探索獲得正式承認,這一經濟模式正成為整個國家發展理念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社會互助經濟将傳統社會共生、共享價值觀與現代經濟活動相結合,超越經濟理性和市場邏輯,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繁榮的和諧共存。
阿梅爾·餘埃特教授首先從天主教思想、馬克思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及人文主義等方面剖析了社會互助經濟的理論基礎。而今社會互助經濟不再是烏托邦,而是真實的社會存在。在法國,社會互助經濟成為國民經濟四大組成部分之一(私營赢利經濟、公有經濟、私營非赢利經濟、非正規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保護地方經濟、拉動就業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互助經濟有以下特征:(1)私營經濟形态;(2)追求社會效用;(3)非赢利或有限赢利(利潤主要重新投資于集體項目);(4)民主管理(人淩駕于資本之上,1人1票);(5)全體員工參與;(6)集體财産之不可分割性;(7)社會互助經濟企業紮根地域;(8)政治獨立性。社會互助經濟是适合人類活動所有領域的經濟發展和産業模式。社會互助經濟尋求、捍衛自主性,但并不試圖徹底推翻現有體系,而是以腳踏實地的努力推進社會的良性演進。
接着,布列塔尼文化保護協會會長吉伯特·埃爾維歐先生深情地描述了布列塔尼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光,并着重講述了布列塔尼地區獨具特色的創立于1975年的金色栗子節。亨利-喬治·馬德萊納先生則重點講述了“共同田野”的實踐經驗。鑒于城市化和商業化造成的鄉土社會的衰落和邊緣化,亨利-喬治·馬德萊納等人于布列塔尼鄉村的社區商業合作社創辦“共同田野”,開展社會互助經濟的實驗。“共同田野”在當地建立超市、酒吧和鄉村旅社。在這個過程中,“共同田野”采取了一系列有别于市場經濟邏輯的措施,諸如基于自主管理原則的參與式和扁平式管理、所有工作人員統一薪酬、有限利潤追求,公正定價而不盲目低價等等。截至目前,“共同田野”在運營管理、創造工作機會能力、地區影響力等方面皆良性運轉。
在接下來的讨論環節,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平等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及社會互助經濟是否可以存續等問題。三位法國講者的回應頗有塗爾幹“集體意識”的韻味,社會互助經濟之所以能夠平衡平等與效率之間的張力,是因為參與者形成社會共同體,有共同的價值訴求。
另外,講座結束後,吉伯特·埃爾維歐(Gilbert Hervieux)先生演奏布列塔尼民間樂器風笛和唢呐,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情,為觀衆奉獻出一道聽覺盛宴。
講座全程,擔任翻譯的是曾在法國留學,目前任職于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的莊晨燕副教授,莊老師的翻譯平實自然、清晰易懂,為講座的成功提供了技術支持。
講座最後,beat365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小軍教授将費孝通學術系列講座紀念海報和銘牌贈予三位法國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