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等學科是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建設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内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确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後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進一步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這些指示,是我們思考和推進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根本遵循。面對學科發展建設面臨的任務和挑戰,必須立足中國實際,了解學科發展路徑,樹立當下意識和全球眼光,這樣才能更準确地把握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所處的時空坐标,更切實地找到學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更新路徑。
當代中國政治學是在中國觀照下發展起來的
20世紀80年代初,在鄧小平同志的号召下,政治學與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得以恢複。在通過“取經”“效仿”等方式快速汲取外來知識的同時,幾代政治學人積極回應黨和國家中心任務,主動面向豐富多彩的中國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使命-實踐”雙輪驅動的學科發展道路。崇高的價值目标和緊迫的國家使命,全面刺激着剛剛恢複的中國政治學的成長。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政治學已經成為一門具有鮮明問題意識和學術自覺的獨立學科,從一門闡釋經典論述和政治理由的學科發展為一門研究政治實踐、揭示政治運行規律的學科;從一門談論曆史、暢想未來的學科轉變為立足當下、回應時代、剖析現實的學科。
一方面,中國政治學的學科建設、學術發展、以及話語建構直接反映着中國政治實踐的展開和深入。中國政治實踐探索到哪裡,發展到哪個水平,中國政治學就呈現出相應的姿态和樣态。中國豐富生動的政治實踐為政治學設定了根本的研究議程,提出了明确的研究議題,供給了學術話語構建的基本資源。比如,民主、選舉、權力約束、放權、參與、制度化等決策者用來推動改革的理念,不僅成了當代中國政治學的核心價值理念,也成為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性概念。再比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激發了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想象力,為許多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拓寬了中國政治學的研究議題,為與其他學科的對話交叉創造了條件。中國政治學研究,必然是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為方法、以中國為歸宿,富有中國特色的。因此,脫離了中國政治實踐和豐富資源,中國政治學必然會失去根基和源泉。
另一方面,中國政治學不僅僅是政治實踐的學術反映,還以自覺而能動的方式,參與到政治實踐之中,以研究方法創新驗證實踐探索創新,以學術話語更新為中國故事提供學理表達,以研究發現促進實踐深化,從而揭示了中國特色政治實踐背後的一般邏輯,中國政治文明探索的世界意義。比如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治學界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尤其是國家職能理論的深入的挖掘和讨論,為政府職能轉變,國家中心工作從階級鬥争向經濟發展轉變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知識供給。再比如,1980年代後期,對發展政治學中“政治秩序”議題的關注、1990年後期對“國家能力”議題的讨論,21世紀以來對“治理”議題的引介讨論,都為中國的政治發展供給了理論資源和知識支持。這些都是中國政治學以自身時代化,适應國家政治發展實踐需要,從而提升自身實踐性的生動案例。要成為一個政治大國,是絕不能沒有政治學等學科的。随着中國日益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發展經驗受到各種形式的廣泛關注,中國政治學人更加深刻地領悟到鄧小平提出要在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上“趕快補課”的意味深長。
清醒認識時代觀照對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意義
時代觀照,就是要把中國政治學發展置于時代發展的坐标中,認識時代發展的潮流,把握時代的脈搏,了解政治學在其他國家的發展,從而清晰自己的定位和任務。
首先要認識到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時代的基本特征。持續的變動,各類不确定性不斷湧現,把不同類型、規模的政治體都置于“無影燈”下,各國制度體制、政治格局、政治理念、政治生活等都在發生着深刻變化,“政治”的重要性以不同形式被凸顯出來,構建出适應新條件滿足民衆政治需求的政治秩序成為版圖中政治體共同面對的時代任務。政治學作為政治知識的系統提供者,能否為政治實踐、政治生活的更新提供所需的資源,既是學科彰顯的機遇,也是學科更新的挑戰。敏銳地把握這些議題,引領和塑造研究議程,持續供給必要的知識,是中國政治學産生更大國際影響的良好契機。
第二,當代中國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經過探索改革鞏固,當代中國制度體系基本架構和主要内容已經确定,正在走向成熟定型,持續發揮和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成為制度運行的主要目标。這些變化為政治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更為穩定的制度條件,更為明确的研究對象,中國政治作為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内容進一步确認。因此,對中國政治制度和政治實踐進行系統的學理研究,既是中國政治學者必須承擔的責任,也是學科發展的根本任務。
第三,随着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不斷更新疊代,政治學發展的方法驅動更為明顯。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我們可以對政治事件發生的因果機制,政治行為的内在機理,政治關系的形成和變動等問題,進行更生動的刻畫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克服長期以來政治實踐“黑箱效應”對政治學研究的制約和限制,提高政治學理論分析的穿透力和對實踐的指導力。加之,中國作為超大規模“數據國家”,為中國政治學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議題的拓展提供了天然條件,既有利于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的發展,也為中國政治學在國際學界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家對于政治學學科目錄的調整,凸顯了政治學科的核心研究内容,強化了學科意識,加速了學科的主動調整和自我更新,為學科布局的優化,學科優勢的發揮提供了契機。政治學是一門高度建制化的學科,深受國家對學科的規劃期待和培養要求的影響,随着政治學學科目錄的瘦身,與政治學高度相關的新學科的設立,政治學面臨着如何保持本學科完整性,提升學科整體水平與如何發揮作為基礎學科對相關學科的支撐、滲透以及交叉發展的雙重任務。實現雙重任務的良性互動,相互增強,就能确保政治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持續影響。
加強學術自覺,不斷推進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學術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學科不過是學術研究的制度化、組織化形态。歸根到底,一個學科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是由其研究水平決定的。中國政治學在新時代的發展,依然要繼續堅持以學術為本,弘揚經幾代學人共同締造、接續傳承的“時代性”“實踐性”精神氣質,找準時代的問題,發揮學科所長,提升研究水平,回應實踐中的難點和痛點,推進以學術體系建設為基礎和引領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建設。
首先,進一步明确中國政治學的時代方位。中國政治學是當代政治學,回答的是當代之問、當下之問。在當代,政治學必須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在世界百年未有變局中,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的政治邏輯究竟是什麼?進而言之,這個政治邏輯是各國現代化成功必須普遍遵循的,還是中國獨有的?如果是普遍遵循的,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制度形态、不同的運行機制?如果是中國獨有的,當代的邏輯與傳統政治的邏輯有何異同?中國的邏輯與其他國家的邏輯有何不同?為什麼近代一百多年後才被發現和把握?為什麼無法被模仿學習?中國式政治現代化,與其他領域的現代化是什麼關系?如何驗證了經典理論判斷,又在哪些方面推翻了經典理論判斷?等等。隻有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研究,才能掌握研究議程設置的主動性,避免研究對象的易手、研究焦點的散光泛化,防止研究中出現過度的“玄學化”“隐身化”“故紙堆化”“瑣碎化”等傾向。
其次,系統研究當代中國政治及其運行。當代中國政治是在“時空壓縮”情境下展開的,曆史悠久、規模超大、層級豐富、主體多元、變革複式、治理資源豐富等諸多因素,通過各種方式、以不同組合的形式,在中國政治運行中發揮作用,中國政治運行注定是動态的、開放的、多維度的,充滿想象的。在這個意義上,當代中國政治是世界範圍内政治研究最富饒的學術“寶山”。中國政治學人身在“寶山”之中,既要珍惜識寶,也能跳出此山,識其面目。研究當代中國政治,應該自覺避免價值“二元論”“體制論”“循環論”等簡約化、決定論式的認識,善于在由黨政關系、國家-社會關系、國家-市場關系、民族關系、央地關系、政企關系、制度-技術關系、組織-能動者關系、傳統-現代關系、内-外關系等多種關系共同作用形成的當代複雜政治關系中,通過分層研究,截面分析、單元判斷等,拼接出當代中國政治運行的整體圖景,進而揭示出其運行的主要機制和動力,認清其力量所在、内在不足,判斷其演進路向、遭遇的挑戰。
第三,重點研究中國各項制度的成熟穩定及其績效。制度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形式,各項制度的成熟穩定、效能釋放,是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标尺。中國政治學不僅要系統梳理、深入研究各個領域、不同層次各類制度的建設完善過程、基本結構内容,更要研究這些制度之間的關系,當代制度與傳統制度的關系、制度文本與制度運行的關系、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關系,本土制度與外來制度的關系,以及制度與觀念的關系、制度與能動者的關系等。制度研究應該成為中國政治學的學科硬核,各個研究方向延展深化的基礎。要從當代制度及其運行出發,展開思想研究、曆史研究、實證研究、比較研究,從而提升制度研究的整體性和貫通性。
第四,堅持比較視野和方法更新。要将中國政治置于古今中外的時空坐标中考察,在中外對比中發現其特點,在古今比較中認識其變化。隻有堅持比較視野,才能保持學科的開放胸懷,提升吸納融通能力,将不斷湧現的問題納入政治學的研究範圍。隻有堅持比較視野,才能在學術“無影燈”下全面清晰地認識中國政治,避免陷入自說自話、自我論證、自以為是的“中國中心主義”泥沼中,将中國政治研究從現象描繪、經驗歸納、政策诠釋的層次推進到本質分析、理論總結、問題預判的層次。研究問題的拓展,倒逼着研究方法的更新,要自覺豐富研究的工具箱,提升學術共同體的方法論意識,不斷提高中國政治研究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學術魅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其中,使中國政治研究成長為一門講求研究方法、重視理論生産、堅守現代價值、人才不斷湧現的學問。
來源:《文彙報》,《新華文摘》轉載
楊雪冬:beat365社科學院政治學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