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科史的角度來看,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極大推動了學科的發展。從17世紀開始,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氣壓計的發明推動了氣象學和流體力學的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學的誕生也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自18世紀開始,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提倡理性主義來推動和普及科學。法國哲學家孔德提出“實證哲學”,主張應該基于觀察和實驗來研究社會現象,認為社會物理學(社會學)是繼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之後的第五個重要學科,從而成為社會學學科的創始人。19世紀末,在與歐美和日本的學術交流中,社會學開始傳入中國。
文科或文科項目被縮減的原因
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政治和市場需求的影響。1949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學習蘇聯模式。在大力發展重工業和理工科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資産階級學科”的社會學,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被取消。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同志提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需要趕快補課”,中國社會學才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此外,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的大學受到财政壓力、政策變化和市場需求的影響,取消或者縮減了社會學、藝術史等文科學科或文科項目。比如:2023年,美國瑪麗蒙特大學決定逐步取消藝術、英語、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專業的項目;2024年3月,英國肯特大學宣布逐步淘汰包括藝術史、哲學、新聞學在内的6個學科;等等。
由此可見,人文社會科學隻有适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工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才能發揮出其生命力和價值。某個人文社會學科或者項目被淘汰,并不意味着人文社會學科的價值不存在,而是因為這些學科的發展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沒有跟上科技和市場發展的需要。
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長期價值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和人類社會,包括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等,其具有為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方向的長期價值,以及解決當下現實問題的短期價值。自然、工程科學主要研究和改造的對象是人類社會之外的自然世界和物質世界。從人本主義的角度而言,其發展的目的最終也應該服務于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沒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方向指引,那麼基于科學技術所發展出來的産品和服務就可能會失去為人類服務的意義,甚至為人類帶來災難。例如,武器如果被用來殺害更多的人類,支持武器生産的科學和工程項目就是反人類和人本主義的。
社會學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門基礎學科,其研究社會良性運行的具體條件和機制、社會群體的組織和活動規律、社會結構的變遷等,是一門用系統化、結構化視角看待社會運行和社會問題的學科。而這種系統化思維的訓練,對于培養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高層次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社會學也緻力于研究如何使科技的發展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以緩解當下社會諸如貧富差距、環境污染和戰争沖突等重要的現實問題。202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成立了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Human-CenteredArtificialIntelligence)研究院,旨在“推動人工智能相關研究、教育、政策和實踐,以改善人類狀況”。其研究人員由斯坦福跨院系的教職員工組成,包括醫學、計算機科學、航空航天、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著名的學者和專家,其中包括在社會分層和社會不公平領域頗有建樹的著名社會學家DavidGrusky。
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學學科的潛在價值
筆者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學可以更好地與科技、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相結合而發揮出其重大的潛在價值。
首先,社會學可以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供人本主義和倫理規範方面的方向導引。社會學在數字社會領域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數字社會學的分支領域正在形成。數字社會學尤其關注數字社會形成過程中的不平等現象和問題,比如“數字鴻溝”問題,并緻力于建設一個更加平等、包容的美好社會。同時,在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學家已經開始關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倫理問題,包括其對人類生活和生産組織方式的影響,對經濟和社會不平等的影響等。由社會學家主導的學術期刊《智能社會研究》已經創刊,其鼓勵社會學者對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潛在社會問題和風險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其次,社會學可以為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社會的頂層設計作出貢獻,服務于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未來社會發展的影響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而社會學既有關注社會制度、社會轉型的綜合性宏觀理論,又有關注人類行為、群體組織的微觀和中觀視角,可以為人工智能社會的發展提供理論和方向指導。
最後,社會學可以為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治理與社區建設、智能産品技術和服務開發方面提供具體的指導和建議。社會學對于社會治理主體關系和邏輯的深刻理解及對于社區建設的深入洞察等,可以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長遠發展和應用場景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咨詢和服務。此外,其對人類群體行為、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的理解有助于設計出更加符合人性的人工智能産品。
在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為“科技向善”提供人本主義和倫理方向的指導,為國家和社會治理提供頂層設計和咨詢服務,為行業和企業培養人工智能産品設計的專業人才,隻有這樣,人文社會學科在人工智能時代才能發揮出顯著的社會和經濟價值,才能不斷發展和繁榮。
來源:光明日報《留學》雜志
何曉斌:beat365社會學系長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