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李幫喜等:收入分配、産能利用率與經濟增長

選題背景和意義

總需求的穩定對于宏觀經濟運行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維持經濟短期穩定和長期增長,對于一國生産率的提高和産業結構的升級也有重要作用。當前,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方向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激烈調整形成曆史性的交彙,對于國内環境和國際環境而言,維持總需求穩定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當前,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仍然是宏觀經濟的重要問題,2024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内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運行出現分化,重點領域風險隐患仍然較多,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總需求也是一個貨币現象,貨币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尤其是收入分配就成為影響總需求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本文的核心目的是,利用政治經濟學關于功能性收入分配與總需求之間聯系的理論,以相對結構化的視角,探讨中國目前總需求提升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有助于解決這種困境的政策建議。

主要内容和結論

本文試圖關注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功能性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和産能利用率關系的變化。為理解當前中國經濟可能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框架。為此,本文建立了一個多部類的馬克思—卡萊斯基模型,對傳統的新卡萊斯基理論關于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拓展,使其可以更好處理多種類型的收入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本文利用1981—2018年的RUCiod連續投入産出表構建六部類投入産出表;同時利用系統GMM方法估計中國的長期投資函數,獲得理論模型參數的實際值。進而構建一個馬克思—卡萊斯基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通過對模型的比較靜态分析考察中國經濟在樣本期間内總體和各個部類功能性收入分配與增長率和産能利用率之間的關系。本文發現,中國經濟不同部類的增長機制确實存在差異。中國經濟總體和各個部類内部存在着沖突型增長機制,也即從增長率的角度是利潤引導型,而從産能利用率的角度則是工資引導型。通過進一步的比較靜态分析發現,導緻這種沖突型增長機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的投資主體對于價值實現并不十分敏感,而對于利潤份額的波動非常敏感。這種沖突型的增長機制既壓縮了宏觀調控的政策空間,造成了一種選擇上的兩難;也成為中國改善收入分配、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障礙。要解決這種困境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發揮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抑制以價值增殖為目的的資本積累過程中産生的負面影響。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在理論方面,利用馬克思—卡萊斯基結構化模型,從理論上證明混合增長機制和沖突型增長機制的存在性,進而說明針對經濟中各個部分的差異化增長機制采取不同的調控政策是必要的。在考慮收入分配的宏觀影響時,不能單純考量産能利用率或增長率中的一個方面,而應當同時考慮二者及它們可能存在的沖突。第二,在工具方面,構建了一種獨特的馬克思—卡萊斯基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該模型能夠較好地模拟經濟增長的動态過程,為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出發點探讨宏觀經濟過程和政策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第三,在對現實問題的分析方面,闡明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面臨:一方面,工資較低已經成為束縛總需求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提高工資并不總是能通過促進總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要實現工資提高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需要改變更深層次的積累機制。

政策啟示和建議

上述現實問題的核心原因是,企業對利潤份額和利潤率過于敏感而對産能利用率不夠敏感,因此本文從兩個方面提出建議。一方面,要降低企業對利潤份額的敏感程度。第一,可以讓具有多元化目标的投資主體承擔更多的投資職能。其中,國有企業由于并不完全追求價值增殖,因此對利潤份額的敏感程度更低。第二,提高企業的創新水平,降低企業同質化帶來的逐底競争。在相對成熟、标準化的領域,企業的主要競争是圍繞成本展開的,因此這些領域的企業對成本尤其是工資成本是高度敏感的。相比之下,對于存在一定技術壁壘和産品差異化的領域而言,企業的競争更加多元化,企業對于工資成本變動的反應也就沒有那麼劇烈。第三,發揮耐心資本在降低企業對利潤份額的敏感程度方面的重要作用。耐心資本有可能實現上述兩種路徑的統一:一是耐心資本具有戰略性、長期性和明确指向性,對于市場盈利的短期波動具有一定的耐受力,能夠一定程度上摒棄“急功近利、快進快出”的短期視角;二是耐心資本作為戰略投資,可以布局關鍵、長遠性的技術創新,助推新質生産力發展,也能夠降低企業同質化競争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企業對價值實現的敏感程度。第一,改善金融系統的資源配置效率,讓資金更多流向市場需求增長的領域,防止低産能利用率企業利用金融資源維持産能規模。第二,構建國内統一大市場。中國企業對産能利用率波動反應更低除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方面的原因,還可能與中國的産業結構有關。對于大量重化工業而言,其生産特點意味着難以對産能利用率進行快速的反應,對此也需要注意到其特殊性,不能對于所有表面上的“過剩産能”一刀切,而應當利用宏觀和産業調控手段盡可能地維持這些領域的需求和産能平穩,避免造成産能波動帶來的浪費。通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讓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對供給的調配,要素在更大範圍内的流動和配置。一是可以抵消需求局部波動,實現需求穩定。二是可以在更廣闊的市場上提高這些産業總體對需求波動的應對效率。因為,雖然單個企業的調整餘地在某一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更多的企業加總在一起,其調整的空間就會變大。不同企業所處的生産周期不同,進入和退出的決策不同,統一市場中的産能調整空間将遠大于局部市場。


來源:《經濟研究》第8期。李幫喜、夏錦清、馮志軒,2024:《收入分配、産能利用率與經濟增長》

作者:李幫喜,beat365經濟學研究所;夏錦清,中共江西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馮志軒,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