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趙可金:特朗普重返白宮:極化的美國與世界的未來

2024年美國大選落下帷幕,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曆經兩次刺殺的驚險,經過極其焦灼的選戰,最終拿到重新入主白宮的門票,共和黨也拿到了國會兩院多數席位。

民主黨所謂的“藍牆”全線翻紅,搖擺州最終擺向特朗普,标志着美國朝着保守主義的方向繼續前進,必将對美國政治乃至整個世界都會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間選民不再決定選舉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理解美國都是從利益政治的視角,所關注的是美國利益集團的分化組合所驅動的民主黨與共和黨的“跷跷闆”遊戲。

然而,2024年的美國大選卻并非僅僅是利益政治的重組,而是開辟了身份政治的新戰場。從選舉結果來看,2024年大選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中間選民(median)的退卻。

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學者鄧肯·布萊克和安東尼·唐斯提出了中間選民理論(median voter theorem),認為赢得選舉取決于能否赢得中間選民的支持。然而,2024年的美國大選看到的是中間選民的退場,決定選舉結果的是極化的選民。

從民主黨一方來看,美國東北部地區和太平洋沿岸的深藍票倉依舊穩固,毫無懸念地把選票投給了哈裡斯,而所有的搖擺州都擺向了共和黨。

從共和黨一方來看,不僅深紅選區毫無懸念,從一開始就展現出高歌猛進的勢頭,而且一些在上一輪選舉中還猶豫不決的選民在這一次十分堅決地投了特朗普。

如果逐一分析每一個搖擺州,人們更不難發現非此即彼的極化現象。特朗普和哈裡斯的支持者幾乎旗鼓相當,第三黨候選人幾乎毫無空間。

從各地的選情來看,不僅多元主義的美國已經不再多元,甚至多頭政治的美國都已經不再多頭。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極化現象,本質上已經不再是利益問題,而是身份問題。

從身份政治視角來看,美國人在2024年大選争論的不再僅僅是物質利益問題,而是物質利益的身份認同問題。堕胎問題、族裔問題、移民問題在投票傾向上的動員力越來越重要,甚至很多利益問題比如經濟問題、外交問題也都蒙上了身份政治的色彩。

在身份政治問題上,美國選民呈現出立場分明、毫不妥協的堅定性,這是美國政治的新動向。

極化美國的政治效應

作為一個全球影響力的大國,美國政治的日益極化必然會在世界範圍内産生外溢效應。

事實上,美國的政治極化本身也是世界政治分化的産物。民主黨倉促換帥,用少數族裔、女性身份雙重加持的哈裡斯取代了傳統民主黨政治身份的拜登,本質上也是意在打身份政治牌,與特朗普和馬斯克的套路如出一轍。

然而,女性身份沒有釋放出預期催票效應,少數族裔投票因沒有駕照和槍證導緻投票率上升受到限制。

相比之下,特朗普動員比較有力,身份政治牌打得更好,導緻搖擺州翻紅,“藍牆”防守不力,推動美國政治步入了身份政治的新階段。

從共和黨一方來看,黨内建制派在選戰中幾乎看不到身影,特朗普的選戰完全是代表着一批新生的政治勢力。

從特朗普的支持者來看,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洛克菲勒共和黨人,更不是财大氣粗的傳統建制派,而是一些來自社會底層的福音派,來自鄉村的另類右翼,甚至是長期活躍在社交媒體的“粉絲群”,而且特朗普也擺脫了建制派的選戰風格,完全以選民相同的面貌出現在選戰舞台上。

從民主黨一方來看,黨内建制派依舊具有顯赫地位,甚至連拜登這樣的建制派大佬都無法自行其是,在黨内壓力下不得不退選。

從哈裡斯及其團隊的選戰風格來看,仍然沒有從精英的神壇上走下來,給選民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面對搖擺州和搖擺選民的呼聲沒有做出正面回應,始終給人一個拯救美國的形象。無論是建制派大佬的密室會議,還是主力選手的選戰風格,都大大脫離了美國選民,沒有獲得選票回報也是合乎邏輯的。

2024年的大選,共和黨不僅獲得了總統大選的勝利,也赢得了國會兩院和州長選舉,而且保守派還控制了最高法院。在此種政治格局下,特朗普可能會失去一切限制,民主制度對其約束可能會面臨失靈,這對于美國和世界都會産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中美關系重心取決于能否相互尊重

特朗普的當選,可能會給中美關系增加新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或許會改變美國的内政和外交邏輯,美國會越來越成為一個追求自身利益的國家。

美國對世界的開放度或許會持續下降,對世界的容忍度也會大大降低,美國大概率會是一個滿腦子隻考慮自己而對世界問題置之不理的國家。

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美國究竟如何界定中國的身份将非常關鍵。特朗普在國内選舉中的身份政治也會讓他運用到國際事務之中,在對華政策上以身份政治來論證對華利益訴求的正當性,中美關系各個領域的交往可能都會被身份政治的有色眼鏡所過濾。

中美關系的重心不僅取決于合作共赢,也取決于能否相互尊重。

未來,特朗普可能會更加單邊主義,而不是與全球盟伴協商一緻,這對于拜登政府的全球聯盟戰略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對于中國突破美國編織的戰略圍牆是一個利好。

在對美外交上,中國可能需要更有耐心,沒有必要和美國進行論戰,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深化合作共赢上。

對于美國伸出的“鐵拳”,中國有硬拼的實力,自然無須懼怕,但更需要以柔克剛的太極推手。


來源: 新京報評論11-7

趙可金: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