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6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10周年之際,中國發布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首次用政府白皮書的形式深刻闡釋這一理念的科學内涵,全面總結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經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聚焦“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曆史之問、時代之問,明确闡釋了“我們怎麼辦”的中國方案,既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性發展,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更是對近代以來西方外交理論和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使命,也必将對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态産生深遠影響。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時代價值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着深刻的時代背景,是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提出的中國方案。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曆史性變化,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實力迅速壯大,推動世界戰略格局深刻調整,全球産能格局深刻轉型,全球治理體系深刻改革,社會文化思潮深刻激蕩,世界步入亂變交織、危機疊加的動蕩變革期。在此背景下,處于不同地位和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和政治力量作出不同反應,在進與退、合與分、新與舊、和與戰等不同維度上面臨着重大曆史選擇,世界再一次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一、應對世界之變的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集中展示了中國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世界之問的戰略選擇。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中國共産黨站在世界大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這一判斷的重要意義在于自覺把握世界之變的性質,确保新時代的中國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概括而言,世界大變局就是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調整,全球發展動能正在發生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革命性轉換,全球體系和國際制度正在發生革命性變革,在世界範圍呈現出影響人類曆史進程和趨向的重大态勢。21世紀以來,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現,世界多極化還是單極化、經濟全球化還是逆全球化、文化多樣性還是趨同化單一化、合作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等,人類面臨向何處去的根本問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都面臨這一世界之變的挑戰。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國應對世界大變局給出的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邏輯是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明确新時代的中國始終與大變局的世界同向同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崇高目标是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夢結合起來。中國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反對一國獨霸的單極化;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鈎斷鍊”的逆全球化;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在應對世界之變上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觀點和主張,從而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根本性問題。
二、應對時代之變的中國方案
時代特征決定着國際政治格局,決定着一個國家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集中展現了中國對“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這一時代之問的深刻理解。習近平主席指出:“這場變局不限于一時一事、一國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闊的時代之變。”面對深刻而宏闊的時代之變,每個國家都面臨着曆史性的戰略選擇:究竟是重拾冷戰思維,挑動分裂對立,制造集團對抗,深陷“修昔底德陷阱”的悲觀宿命,還是開辟合作新路,緻力團結合作,倡導開放共赢,踐行平等尊重,積極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
面對時代之變的曆史選擇,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時代變革高度,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它将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确立了夥伴關系、安全格局、發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體系“五位一體”總體框架,緻力于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五個世界”總目标,為回答時代變革總問題的“時代之問”指明了前進方向。當今時代是一個走向人類文明新形态的時代,是一個世界一體、天下一家的時代,整個世界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人類走向共赢共享的時代潮流也不會逆轉。
三、應對曆史之變的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集中闡釋了中國對回答當今世界曆史總問題這一曆史之問的深刻思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近代以來的世界曆史,從根本上來說是資本主義運動的曆史。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資産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産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近代以來資本主義逐步向全世界擴張,在推動世界曆史大踏步前進的同時,也在世界範圍内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和生态問題。尤其是21世紀以來,人類日益步入一個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的新時代,資本主義發展遭遇了曆史性的困境。“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是團結還是分裂,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合作還是對抗?如何抉擇,關乎人類整體利益,也考驗着各國的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正确曆史觀,科學批判以資本為中心的陳舊發展理念,确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以對曆史負責、對人類負責的責任擔當,緻力于促進人類進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在唯物史觀看來,人類社會的曆史是物質資料生産方式發展的曆史,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曆史。人民群衆是曆史真正的主人,中國順應這一曆史之變的客觀潮流,在國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緻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在國際上堅持以人類共同福祉為根本,緻力于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夢;兩者内在契合,息息相關,從内到外在曆史邏輯上都是一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行動指南,也是引領曆史前進方向的指導理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曆史意義和創新價值。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邏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先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逐步形成了以“五個世界”為總目标,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追求,以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為根本路徑,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台,以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重要依托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既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性發展,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對近代以來西方外交理論和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
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性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産物,在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上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完全一緻,閃耀着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群衆創造曆史的世界曆史觀,認為近代世界曆史開始于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内擴張形成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場”,但資産階級不是世界曆史的主體,資産階級推動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場”不是真正的共同體。在資本主義邏輯主導的世界市場中,人類社會始終處于階級鬥争和國家沖突的惡性循環中,國家是一個“虛幻的共同體”,世界也是一個“虛幻的共同體”,在這些“虛幻的共同體”面紗之下是資産階級利益聯合體,人類社會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共同體”。因此,在資本邏輯所主導的世界體系中,人類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隻能處在利益紛争、不斷發生階級沖突的永恒利益鬥争循環之中。“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産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國家隻能是“虛幻的共同體”,世界也隻能是“虛幻的共同體”,而不是“真正的共同體”。人類是世界曆史的主體,人類創造了世界曆史,隻有代表人類普遍利益的無産階級才是世界曆史的主人,隻有共産主義才是“真正的共同體”。因此,馬克思主義給出的方案是,全世界無産階級,聯合起來,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将共同體提升到人的類本質層次,确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身份基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不僅要在利益關系上構建合作共赢的階級利益聯合體,更要在價值關系上構建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即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開放包容,堅持互利共赢,堅持公道正義,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态、不同曆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顯然,在人類文明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世界變局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超越了建立在階級利益基礎上的階級利益聯合體,倡導構建超越階級利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性發展,拓展了世界曆史的新途徑。
二、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紮根人類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基因,赓續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追求美好世界的曆史血脈,也吸收借鑒人類社會優秀文化成果,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産物,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根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承中國文化的和合理念,追求“天下為公”的卓越情懷,堅守“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的處世之道和立己達人的君子之道,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所有這一切都有着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等理念都與中華文明悠久深邃的智慧有着密切的聯系,閃耀着民胞物與、陰陽和合、天人合一的文化光輝。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世界其他文明從根本上也是内在契合的。探求建立一個美好的世界,是人類社會的長久夢想,世界各個文明都積澱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産。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對城邦“理想國”的探索,古印度的《吠陀經》《摩诃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政事論》對“天下一家”和“順世正法”的向往,古代波斯的《治國策》蘊含的對強盛帝國的深謀遠慮,伊斯蘭世界的《古蘭經》和阿拉伯國家的《曆史緒論》對忠誠平和的思索,以及非洲傳統價值理念的烏班圖精神,都不同程度地蘊含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智慧基因。
總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了古今重要的曆史文化基因,貫穿着地球一體、天下一家的人類情懷,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責任擔當,共赢共享、開放包容的合作精神,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踐行了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精神。
三、實現了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
近代以來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始終抱守國家中心主義的世界觀,這一世界觀的基本特征是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認為國際社會是一個沖突對抗的無政府狀态,強權即公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等被視為外交和國際關系的必然邏輯。在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等慘痛教訓後,世界各國有識之士認識到,必須深刻反思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國強必霸”“弱肉強食”“你輸我赢”等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思維定式,時代呼喚新的國際關系智慧出現。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突破了國家中心主義的窠臼,确立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強調把“我”融入“我們”,從根本上祛除了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态制造的矛盾和張力,确立了人類文明的共同基礎,找到了國際關系的新思路,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上确立了國際關系新思路,從和平、安全、發展、文明和生态五個維度開辟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新範式,實現了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是對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原創性貢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邏輯
中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積極倡導者,也是忠實踐行者。十多年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實踐紮實推進、成效顯著。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落實“三大全球倡議”,從與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共同行動到不斷為各領域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注入強勁動力。目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不是一個抽象理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動實踐,已經而且未來必将持續給世界帶來繁榮穩定的巨大紅利,創造紮紮實實的民生福祉。
一、發展新型國際關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快速上升,中國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國,奉行什麼樣的外交,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些國家從近代以來西方世界盛行的所謂“國強必霸”曆史範式出發,臆測中國會成為“另一個超級大國”、構建中國主導下的“新朝貢體系”、在世界上搞“新殖民主義”。所有這些懷疑和揣測都不過是曆史上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傳統思維在作祟,根本上是一種“東方主義的偏見”,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讀、誤判,有的甚至是戴着“有色眼鏡”觀察和理解中國。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找到了大國良性相處之道。長期以來,曆史上的大國關系實踐始終無法擺脫“弱肉強食”的強權政治邏輯,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陷入霸權争奪和沖突對抗的惡性循環,給人類社會造成了深重災難。當前,大國關系高度複雜,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引發大國信任缺失,國際戰略競争日趨激烈,恃強淩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淩行徑給整個世界都蒙上陰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對弱肉強食、赢者通吃的霸權邏輯,強調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赢原則,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開辟了大國關系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赢的正确相處之道,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中國是負責任、敢擔當的新型大國,願意與其他大國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赢的基礎上發展新型國際關系,也願意與其他大國一道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奮鬥。中國已經同18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同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系,遍布全球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十多年來,中國處理中俄關系、中美關系、中歐關系等一系列大國外交的實踐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中國找到一條大國關系的正确相處之道,緻力于實現不同文化文明、不同意識形态和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求同存異、共同發展,打造覆蓋全球的“朋友圈”,開辟了國與國交往的新路徑。
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台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戰略,在擴大開放中深化與各國友好合作。近年來,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本着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追求高标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标,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推動“一帶一路”合作高質量發展,開創新時代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模式和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截至2023年底,中國先後舉辦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資金融通不斷擴大,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民心相通不斷發展。“一帶一路”已經從倡議變成了現實、從“大寫意”轉入“工筆畫”。“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全世界,它不僅帶動了共建國家經濟發展,而且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共識、全球平台、全球行動,為經濟全球化開辟新路徑,為國際合作拓展新空間。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有效實踐平台。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促進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21世紀以來,國際格局深度調整,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處在曆史轉折點上。“一帶一路”建設強調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給予各國平等參與全球事務的權利。中國堅持繼承創新、主動作為,推動現有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增量改革,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為助力“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國組建了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積極推動全球發展合作。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内斯堡峰會、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重大國際場合相繼宣布一系列務實援助倡議和舉措,如提出創新“6個100”項目、中非“十大合作計劃”、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金磚國家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計劃、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夥伴行動”等重要舉措;在扶貧減貧、疾病防控、氣候變化、難民救助等全球和地區性問題上,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引領全球發展合作走向深入,大幅提升了共建國家民衆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識到,“一帶一路”不僅搭建了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的大平台,更是提供了助推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促進全球發展合作的新道路。
三、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
人類同處一個地球,世界共享一個家園。如何應對全人類共同挑戰,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産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内在使命。近代以來特别是二戰結束以來,在歐美發達國家主導下,國際社會建立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政治安全秩序和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中心的經濟金融秩序,構成了現行全球治理體系的基本框架,對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一全球治理體系仍然存在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話語權不足的問題,一些大國憑借規則和規制上的主導地位幹預治理過程,導緻現行治理體系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等問題。尤其是随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壯大,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固守形形色色的“小圈子的多邊主義”“本國優先的多邊主義”“有選擇的多邊主義”等錯誤思維,甚至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排外主義、制造“新冷戰”和意識形态對抗的霸權霸淩霸道行徑,從根本上都是搞“你輸我赢”的零和博弈,妄圖延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美夢。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前進方向,超越了利己主義和零和博弈,打破了保護主義和唯我獨尊,強調從人類共同福祉出發,把自身發展和世界發展統一起來,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十多年來,中國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既積極參與現行國際治理體系的改革,也引領新疆域治理體系的建設,日益成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
一方面,中國始終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五十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議程,先後派出5萬多人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第二大聯合國會費國和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同時,中國率先完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對世界減貧貢獻超過70%,迄今共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注資1.2億美元,啟動開展112個合作項目。在聯合國改革上,中國支持對安理會等機構進行必要、合理改革,強調改革必須切實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全球事務要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體系要由大家一起建設,治理成果要由大家一起分享,讓各國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另一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引領新疆域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在經濟複蘇、發展合作、核安全、反恐、防擴散、衛生健康、氣候變化、網絡安全以及人工智能等領域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建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比如,應對混亂失序的網絡空間挑戰,中國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通過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創辦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等措施,積極參與網絡空間治理,助力全球數字治理規則制定。再比如,為應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挑戰,中國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等重要理念,積極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網絡,出資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并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約2300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承諾力争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引領者。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自中國,屬于世界。面對變亂交織、危機疊加的百年大變局,中國堅持守正創新,既弘揚人類曆史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又大膽突破既有的陳規陋俗,站在人類現代文明的高度,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籲各國秉持命運與共理念,共同緻力于開創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共同文明的美好世界,這不僅是對中國外交理念的新發展,也是對國際關系和人類文明的新貢獻。總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正義的事業,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來源:《當代世界》2024年第10期
趙可金: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