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楊雪冬:提升專業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走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不走粗放擴張老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曆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目前,80%以上的經濟總量産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看,不能再走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度日、破壞環境的老路。

在土地開發和産業發展的辯證關系上,要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在城鄉融合發展上,“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鎮化,目的就是促進城鄉融合”。

同時,進一步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并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區域發展戰略等,積極探索建立跨地區投資、地區生産總值、财稅等利益分享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及相關領域配套改革,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積極布局數字化、智能化等基礎設施,持續釋放發展新動能。

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歸根結底,面對人口流動新趨勢、利益訴求新變化等挑戰,要不斷改革創新城市工作體制,提升專業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以細心、巧心、耐心繡出現代化品質和品牌。

走以人民為中心新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走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路,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

第一,把握新型城鎮化治理規律。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從自然禀賦、曆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要結合解決“大城市病”的國際先進經驗,構建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現代治理體系。

當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應建立健全多層次協調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更好發揮城市群、都市圈效應,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同時,重點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縣城“一大一小”兩頭,着力增強功能品質和發展活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其中,縣域是樞紐,一頭連着城市,一頭連着鄉村,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關鍵一環。

第二,統籌城鎮和鄉村的現代化。

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并聯式”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在一起。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敗。農村工作和城市工作是各級黨委工作的兩大陣地,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将長期共生并存,這是客觀規律。

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沒有農村發展,城鎮化和城市發展就會缺乏根基。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不是要把農村都變成城市、把農村居民點都變成高樓大廈,而重在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推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重視城市的文明傳承和宜居功能。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要結合曆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使曆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金杯銀杯不如群衆口碑,群衆說好才是真的好。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标準。要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

同時,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應把握好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态空間的内在聯系,實現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适度、生态空間山清水秀,增強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

此外,要高度重視決策部署的科學性、風險防控的精準性、公共服務的便捷性,落實公衆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程序性要求,增強城市抵禦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和危機管理能力,努力打造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智慧城市運行安全保障體系。


來源:解放日報6-11

作者:楊雪冬:beat365政治學系主任、教授;陳桢:beat365數據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