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産力概念的内涵與外延
生産力是人類再生産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馬克思認為,生産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産力,它事實上隻決定有目的的生産活動在一定時間内的效率。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構成生産力和勞動過程的三要素,其中勞動資料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是區分不同經濟時代的指示器。
新質生産力是一個動态的相對的概念。曆史上作為人類勞動力發展測量器的勞動資料的每一次質變,如銅器代替石器、鐵器代替銅器、蒸汽磨代替手推磨、電動機代替蒸汽機、計算機代替電動機、人工智能代替計算機,都标志着一種新質生産力取代了傳統生産力。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到,新質生産力是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為載體。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在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産力就是以數據的收集、處理、存儲、傳輸為勞動對象,以知識創造、技術創新等為主的智能勞動者,以傳感器、移動通信、網絡、軟件、計算機、集成電路、互聯網、物聯網等智能工具等為勞動資料,以人工智能(A)、區塊鍊(B)、雲計算(C)、大數據(D)等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生産力。培育和發展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産力,正是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礎和有利條件
其一是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沃土。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測算,2001—2018年間,我國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四分之三。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蔡躍洲團隊測算,1993—2018年間,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7.7%,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據中央網信辦《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其中以電子商務、數字媒體、金融科技、智能裝備等為代表的産業數字化新業态加速湧現,成為我國新質生産力的新生擔當。
其二是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是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對稅收、GDP、技術創新和城鎮就業等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都已超過50%,作為我國經濟制度的内在要素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自然也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等新質生産力載體的重要基礎。《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及國務院各部委推出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必将為民營經濟助力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三是獨角獸企業的發展:獨角獸企業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引領者。獨角獸企業是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創業公司,大都擁有獨特性或颠覆性技術、難以複制的商業模式、戰略與品牌協同、彈性的資源共享、持續的資本賦能、異質型企業家精神等特質,是新質生産力的典型代表。根據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截至目前,中國獨角獸企業總估值近14萬億元,占中國GDP的11%。榜單前十名中,中國獨角獸企業占據一半,分别是排名第一的字節跳動、第三的螞蟻集團、第四的希音(Shein)、第七的阿裡雲、第八的微衆銀行。方興未艾的獨角獸企業将持續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輸入強大動能。
推進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協調發展
新質生産力的發展無疑是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發展的主旋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地方政府在部署今年經濟工作時大都把發展新質生産力放在重要位置。
在推進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協調好與傳統生産力發展的關系。承載新質生産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大都是高度數字化和自動化的資本密集型産業,随着新興技術和數據要素大規模進入相關生産領域,新質生産力對傳統生産力的替代将降低中低端勞動力要素在生産要素組合中的重要性,可能會造成一些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少就業、無就業甚至負就業增長。而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國現有3億農民工,今後還将逐年增加,他們大都隻能從事相對簡單的勞動,過分強調新質生産力的發展,特别是政府行為的介入,将導緻更多的資源向吸納就業人口相對較少的産業轉移,從而增加社會就業的壓力。保持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的協調發展,使傳統生産力在新質生産力的引領下提質增效,實現蛻變,才能在提高全民就業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基礎上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從而為高質量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有效推進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協調發展,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統籌協調傳統優勢産業升級與新興未來産業培育。新舊質态生産力之間的平穩過渡既關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接續成敗,又關乎産業體系現代化的轉換節奏。一方面,我們要繼續堅持和發揚傳統優勢産業長期積澱的發展經驗,進一步發揮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需求牽引作用,善用全球市場特别是新興市場需求空間,把握住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優勢産業發展機遇期,在保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産業體系基礎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加快實現傳統生産力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要着力于培育和壯大新興未來産業的規模體系,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新業态,引領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型,引領制造業向柔性制造、服務型制造、智能制造轉型,引領服務業向高端品牌服務、個性化服務轉型,加快壯大新興産業規模,建立健全新型産業體系,實現新質生産力對傳統生産力的接續發力。
二是統籌協調工程化應用技術創新與重大颠覆性科技創新。創新對新質生産力起主導作用,可以說,新質生産力正是誕生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浪潮之中。一方面,要發揮在數字經濟發展中我國應用創新的既有優勢,維持和拓展我國工程化應用技術創新具有的全球領先優勢,将電子商務、移動社交、數字文娛等應用技術優勢擴大到跨境業務、跨界業務中,加快實現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創新升級,打造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創新型産品,做大做強做優新型産品市場。另一方面,需加緊突破“無人區”重大颠覆性科技創新,充分認識到當前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的現實挑戰,集中發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智能、量子科技、空天技術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在AI芯片、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腦機接口、量子通信等焦點領域加快追趕和超越,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科學領域做好長期儲備;同時,需破解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的桎梏,讓金融體系實現為具有創業創新能力的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提供更具包容性、韌性的創業投資,推動新質生産力、現實生産力落地生根。
三是統籌協調傳統勞動者素養提升與智能勞動者隊伍壯大。勞動者是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勞動者隊伍的革新才能推動生産力的飛躍,如果說,數字經濟時代更加召喚數字素養,則新質生産力發展更加召喚智能勞動者。一方面,要引導傳統勞動者的素養提升,要認識到,在一定時期内傳統勞動者仍然是當前生産力的組成主體,在傳統生産力向新質生産力躍升的過程中,通過增強全周期職業教育培訓、創新技能導向激勵等,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逐漸提升傳統勞動者的職業理想、職業技能、職業擔當能力,在推動傳統勞動者素養提升過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特别要關注保障農民工等弱勢勞動者權益;另一方面,加速培養智能勞動者等新型勞動者隊伍,通過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計劃等加大全社會勞動者的數字素養普及力度,特别要關注數字技術适老化改造對銀發人群勞動者的數字素養提升;以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智能勞動者職業培訓效能,面向靈活就業等新型就業形态健全财政稅收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為新質生産力飛躍預備好現代産業工人力量。
總之,通過産業層面、技術層面、人才層面的協調機制構建,推動傳統生産力存量調整優化與新質生産力增量壯大支撐的統籌協調,努力實現新質生産力的平衡發展,共生共建更創新、更包容、更公平的生産關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持續動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4-19
蔡繼明:beat365經濟學研究所教授,第十三、十四屆全國人大财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