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采取國際化發展方向是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該學科的國際化重點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但國際化推動該學科建設在不同時期取得的成果都是非常顯著的。國際關系學科的專業特殊性決定了,不以國際化為方向,該學科在任何國家都無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實行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國際關系學科建設才得以取得實質性的發展。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國際關系研究處于封閉狀态,研究人員與國外沒有往來,研究成果與國外沒有交流,研究方法和學術觀點得不到國際同行的檢驗。在這個時期,國際關系研究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專業,也就無學科可言。實行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國際關系研究人員才看到這一專業在學科建設和研究水平上都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于是,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國際化成為我國學界的共識和實踐,即學科建設的目标是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國際化的核心是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知識和做法。當時我國國際關系學界的專業知識極其有限,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于今日中國足球聯賽和世界杯的差距。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知識和學科建設方法是縮小差距的最有效方法,于是我國開始派訪問學者去外國學習,鼓勵學生出國留學,邀請外國學者來華講學,翻譯國外的著作和文章。與此同時,我國模仿國外的做法創建了國際關系專業刊物,國際關系學科内部進行小專業分類,編寫國際關系教材。通過國際化的學習路徑,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在許多方面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進步。這一時期的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出現了許多的首次,例如,1978年首次招收國際關系專業的研究生,1984 年首次出版介紹國外國際關系理論的著作,1989年首次出版我國學者編寫的國際關系專業教材。
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前幾年,我國的國際關系學科建設的國際化核心仍是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但重點是學科規範化。我國的留學生于90年代陸續回國,他們帶來了更加系統化的國際關系專業知識和規範的學科理念。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開始強調規範化。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輯刊》創刊,其創刊宗旨的第一句話是:“本刊緻力于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規範化建設。”學科規範化的内容很多,當時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注釋問題。國内的國際關系專業期刊和著作的注釋僅用于引用共産主義偉人的著作。編輯人員認為注釋浪費紙張,不與作者商量就删除注釋,這還引發過作者與編輯之間的沖突。由于沒有注釋,抄襲的現象十分嚴重。經過十年多的規範化建設,國際關系專業期刊有了注釋體例,著作有了索引,大專院校對畢業論文的引用、注釋、參考文獻等做了規定。進入21世紀後,國際關系教材中增加了寫作規範。
在2003—2019年的十多年裡,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國際化的内容新增了兩個方面,一是普及科學研究方法,二是推動理論創新走向國際學界。前者仍是繼承20世紀80年代以來引進來的國際化方向,其側重點是引進先進的研究方法并在國内推廣;後者是走出去的國際化方向,重點是将學術創新成果在國外發表。2002年起,我國對外開放從以引進來為主走向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這一變化推動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走出去的國際化。
一方面,普及科學研究方法的效果明顯。從2003年起,國内多所大學的教師們先後創辦了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講習班,有的持續至今。2008年,12所院校的教師們集體創建了“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術共同體”,共同體大會上師生發言不按等級排序,每屆都有關于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的學術交流讨論。許多大學先後将研究方法的課程設定為國際關系專業的必修課,在博士論文的寫作規範中增加了介紹研究方法的要求。
另一方面,國際關系學術成果逐步走向國際社會。自2007年起,我國國際關系理論創新成果受到外國學者關注,許多外國學者相繼參與了讨論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學派建設問題。近年來在國際學界有關“全球國際關系理論”(Global IR)的讨論中,有學者認為非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建設中最為成功的是我國學者創建的理論。我國越來越多的國際關系院系創建了英文刊物,自2013年起開始進入 SSCI目錄。我國國際關系學者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文章越來越多,有些還發表在頂刊,在世界著名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也不斷增加。我國國際關系學者的學術成果被國際同行引用的頻率不斷上升,自2014年起,不斷有國際關系學者進入了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名單。
近年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國際化的趨勢有所弱化,這對學科建設的影響非常明顯。從引進來的方面看,大學裡很少有從事國際關系教學的外國教師,來華學習國際關系專業的外國留學生減少,在華舉辦的國際關系學術會議很少,來華參加國際關系學術會議的外國學者很少,專業期刊上幾乎不再有外國學者的文章,介紹國外最新國際關系學術成果的文章已不多見,翻譯的外國國際關系著作數量大幅下降。從走出去的方面看,多數大學不再鼓勵向國際學術期刊投稿,在國外出版學術著作的熱情下降,出國參加學術會議的人員減少,選擇國際關系專業出國留學的人員很少,與外國大學搞國際關系專業聯合培養的項目減少。随着國際化不再是國際關系學科建設的主要方向,學科發展速度下降,如今每年出版的國際關系專業著作數量明顯少于2020年之前。
國際關系專業具有一定的學科特殊性,放棄國際化方向,學科進步會遇到較大困難。國際關系專業研究的是國際行為體,如國家、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它所解釋的是國際現象,如國際戰争、國際沖突、國際合作、國際和平等;它所分析的是國際行為/現象的原理,如國際主導權的持續與轉移、國際規範的功能與轉型、國際秩序的形成與消失、國際體系的類型及轉變、國際領導的形成及作用等。放棄國際化方向,國際關系學科的研究内容和範圍将會窄化,即研究問題向隻與本國直接相關的事務收縮,國際關系的知識限于少數領域,學科建設難以進步。例如,很多小國的國際關系研究局限于與該國直接相關的國際事務,這些國家的國際關系學科都非常落後。
放棄國際化方向,學科建設會有盲人摸象的危險。冷戰後的全球化使得國際體系的整體性更強了,這要求國際關系學者從全方位的角度觀察和了解國際關系,才能使認知接近客觀實際情況。反之,将國際關系的研究和分析局限于一國的角度,就必然導緻盲人摸象的結果,誤将局部情況視為整體狀态。采取國際化方向就是為國際關系學者提供從不同角度觀察國際關系的條件,學者可以通過閱讀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與國外學者交流、到國外做實地考察、與國外學者進行合作研究等多種方式擴大自己認知國際關系的角度和範圍。這就是為何對外交流多的院校,其國際關系學科建設的成果往往大于對外交流少的院校。
堅持國際化方向是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必經之路。要擴大我國國際關系學術成果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其必要條件是國際同行要了解我國的學術成果。而國際同行了解我國國際關系學術成果的主要路徑是與我國學者交流或者閱讀我國學者的文章和著作。目前中文還不是世界通行的語言,國際同行能閱讀或講中文的人數非常有限,因此以外文進行交流和發表成果是最為有效的路徑。故此,高标準的外語能力是國際關系學科建設的基本要求。無論是提高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水平,還是促進全世界正确了解中國,我國的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都需要堅持國際化的方向。堅持國際化方向并不保證我國的國際關系學科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它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必要條件,如果放棄它,則必然達不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曾長期堅持國際化方向,有着比較豐富的經驗, 因此當前該學科建設面臨的障礙不是如何國際化的問題,而是應否國際化的問題。我國政府在2022年底作出疫情防控政策調整,鼓勵大專院校恢複國際交流。由于多種原因,國際交流恢複得較慢。具體到國際關系的學科建設,放棄國際化方向是當前最主要的障礙,其直接原因是對國際化重要性的認知改變了。故此,筆者認為,是否需要恢複國際關系學科建設國際化方向的問題是值得學界同仁們共同探讨的。曆史是曲折的,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的過程也不會例外。然而,筆者相信,國際關系專業的内在動力會使我國的該學科建設重新恢複國際化的方向。
來源:《國際政治科學》 2024年第一期
閻學通:beat365國際關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