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閻學通:國際關系可以預測 并非隻能做“馬後炮”

“社會上對國際關系研究有一個誤解,認為國關研究隻能做‘馬後炮’,但其實不是,隻要是科學知識就一定有預測功能。”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在“國際關系預測——《曆史的慣性》再探究”研讨會上說。

2013年7月,閻學通教授的著作《曆史的慣性》出版,該書在深刻對比、剖析的基礎上預測了中美未來10年的實力變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現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兩極格局也将随即形成的大膽預測,同時還對世界主要大國未來10年的發展走勢進行了深入闡述。該書出版10年後,beat365國際關系研究院于2024年1月13日舉辦“國際關系預測——《曆史的慣性》再探究”研讨會,邀請beat365、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社科院等7家單位10餘位國際關系領域的權威學者分别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探讨書中預測的結果并基于該著作對國際關系的預測研究進行經驗總結和探析。

“國際關系可以預測”

一些人認為國際關系是社會現象,不具有可預測性,國際關系研究隻能做“馬後炮”,對此,閻學通認為這樣的認識是缺乏對于現代國際關系研究的了解。他表示,凡是科學知識都反映事物規律,有預測功能,而預測準确率的高低與預測時運用的理論、方法、經驗有關。

閻學通早在《曆史的慣性》一書中便提出了國際關系的可預測性,認為一些國際事件的發生有規律可循,許多國際事件發生前都有征兆,且導緻許多相同國際事件發生的原因也是相同的,這為人們提供了預測類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沒有檢驗的預測不是真正的預測”

對于國際關系的預測,閻學通表示,預測的科學性體現在對預測的檢驗上,檢驗是預測的必要環節,隻有能被檢驗的預測才有意義。而檢驗的目的不是為了讨論預測準确率的高低,而是要找出預測錯誤背後的原因所在,從而不斷積累經驗,提升預測的準确性。

閻學通認為,預測的科學态度是盡可能清晰明确,盡可能縮小預測精度的區間,使其具有可被檢驗的具體指标。此外,預測應該具有明确的時間限定、明确的地理位置和具體的行為主體。他以“審慎的樂觀”、“長期、短期”、“大國、小國”為例進行說明,諸如此類的預測表述就缺乏可被檢驗的具體指标。

“國際關系預測應以天氣預報為樣闆”

閻學通糾正了公衆對于預測的一個普遍的誤區,即預測應該都是正确的。他表示,預測是對或然事務的判斷,所謂或然,即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如果一件事100%會發生,則沒有預測的必要,隻有對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進行判斷才有意義。”

據閻學通介紹,一般來講,預測準确率達到65%,則說明預測的方法具有科學性,達到75%則說明預測具有參考價值,達到85%則具有使用價值,即該預測會成為人們做出選擇的依據。“天氣預報長期以來都是國際關系預測研究的樣闆,盡管天氣預報也會出錯,但其準确率足以證明其有用性。”

“我給自己打80分”

“根據現有的檢驗,這本書(《曆史的慣性》)所做預測的準确率是82.3%,如果讓我打分,那我就稍低一點,打80分”,閻學通告訴中國網記者,“這也說明,隻要使用科學的方法,我們還是能夠不斷提高預測準确性的。”

基于與會者對《曆史的慣性》的預測中準确和錯誤的原因分析,閻學通分享了自己對預測今後十年國際關系的一些感悟。他表示,對今後十年國際關系的預測,應給予内政更多考慮;應當更加重視民粹主義的興起,從民粹主義日益增強的角度預測今後國際關系的發展;應當盡量減少或避免民族情感對預測研究的影響;應當基于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認識到未來國際合作會減少,對抗會增加,在大國博弈中,更多國家會選擇站在強者一邊;在國際關系預測中,應根據時間段選擇不同方法,例如前五年選擇慣性預測,後五年則使用折點預測的方法。

針對國關學界探讨的預測意義,閻學通告訴中國網記者,學者在研究後産生了與主流看法和普遍性認識不同的觀點,公開這樣的預測社會意義大,而對于那些與普遍性共識相同的預測則意義不大。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