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學者觀點

蔡繼明: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關鍵

剛剛結束的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應該說“兩個毫不動搖”中,“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一直是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制度、政治、法律、政策等方面都有保障。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都超過了“五六七八九”,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鑒于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才特别強調,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把握好正确輿論導向,引導社會正确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财富”。如何從理論上論證民營經濟人士依法合規經營獲得财富的合理性,從而進一步正确處理消滅剝削與保護私有财産、發展民營經濟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黨中央、國務院向經濟學界提出的重要課題,也是明年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理論要求。

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推進具有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價值理論創新。要引導社會正确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财富,必須突破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羁絆,創新價值理論。為此,我們的學術團隊,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潛心研究,創立了反映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廣義價值論,揭示了非勞動要素通過提高勞動生産力從而增加使用價值量進而創造價值的機理。

馬克思認為,不論财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财富的物質内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由于價值來源于對交換價值的抽象,而交換價值不過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相互交換的使用價值量的變動必然引起價值量的變動。根據馬克思關于經濟範疇的物質内容與社會形式的辯證法,在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中,使用價值是财富的物質内容,價值是财富的社會形式;沒有無物質内容的社會财富,也沒有無社會形式的物質财富,社會财富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根據廣義價值論所揭示的一般原理,人類社會之所以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進化為分工交換的商品經濟,主要動因是追求比較利益,也就是分工交換的收益大于自給自足的餘額,而均衡交換比例正是根據比較利益率均等原則确定的。我們以均衡狀态下所耗費的總勞動時間作為價值尺度,根據均衡交換比例依次推導出單位商品價值量、部門單位平均勞動創造的價值量和部門總勞動創造的價值量,從中發現:無論是單位商品價值量,還是部門單位平均勞動創造的價值量,抑或是部門總勞動創造的價值量,都與部門綜合生産力正相關,從動态角度看,則與全社會總和生産力的增長率正相關,這實際上是把馬克思勞動生産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的适用範圍從單個生産者擴展到了整個部門和社會。

部門綜合生産力和社會總和生産力是由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知識、數據等多種生産要素決定的,可以依次分解各種生産要素對各部門綜合生産力和社會總和生産力的影響,進而得出對各部門和全社會價值總量的影響。由此,我們揭示了包括非勞動要素在内的所有生産要素參與價值創造的内在機理。任一生産要素數量和質量的變化,都會引起絕對生産力水平的變動,并進而引起部門綜合生産力和社會總和生産力的變化,最終引起各部門總勞動和全社會總勞動創造的價值量的變化。由此可以認為,非勞動要素不僅參與使用價值創造,而且同樣參與價值決定。

廣義價值論為黨的十六大以來确立的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奠定了價值基礎。黨的十六大确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要“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則反複強調要完善由要素市場評價要素貢獻、按要素貢獻決定要素報酬的分配機制。廣義價值論揭示了部門綜合生産力和社會總和生産力與價值量正相關的基本原理,從而闡明了非勞動生産要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這就為我國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制度和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價值基礎。

基于廣義價值論的按生産要素貢獻分配理論,為保護私有财産、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根據廣義價值論和按生産要素貢獻分配理論,可以對剝削重新加以定義。所謂剝削,就是在利用他人擁有的生産要素時所付的報酬低于其貢獻,其實質是對他人要素貢獻的無償占有。判斷剝削與否的标準是報酬與貢獻是否一緻:如果一個人的報酬低于其貢獻就是被剝削了;如果其報酬高于其貢獻就是剝削了别人;如果報酬與貢獻一緻就是按貢獻分配,既不存在剝削,也不存在被剝削。因此,以要素貢獻為基礎的非勞動收入不應被視為剝削。消滅剝削和發展非公經濟可以并行不悖。我們完全可以在旗幟鮮明地反對剝削的同時,理直氣壯地發展民營經濟。理論界需提高站位,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證了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财富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從而真正為保護私有财産和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提供更堅實的理論依據。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12-19

蔡繼明:beat365經濟學研究所教授,第十三、十四屆全國人大财經委員會委員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0592 

郵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園1号

郵編:100084

Copyright©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